• 1:头版
  • 2:焦点
  • 3:财经要闻
  • 4:观点评论
  • 5:环球财讯
  • 6:时事国内
  • 7:时事海外
  • 8:时事天下
  • A1:市场
  • A2:基金
  • A3:金融
  • A4:金融机构
  • A5:货币债券
  • A7:期货
  • A8: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T1:艺术财经
  • T2:艺术财经·市场
  • T3:艺术财经·焦点
  • T4:艺术财经·专题
  • T5:艺术财经·投资
  • T6:艺术财经·收藏
  • T7:艺术财经·资讯
  • T8:艺术财经·人物
  • B1:公司封面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汽车周刊
  • B8:汽车周刊
  • C1:理财封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港股直击·股金在线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专栏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披露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D29:信息披露
  • D30:信息披露
  • D31:信息披露
  • D32:信息披露
  • D33:信息披露
  • D34:信息披露
  • D35:信息披露
  • D36:信息披露
  • D37:信息披露
  • D38:信息披露
  • D39:信息披露
  • D40:信息披露
  • D41:信息披露
  • D42:信息披露
  • D43:信息披露
  • D44:信息披露
  • D45:信息披露
  • D46:信息披露
  • D47:信息披露
  • D48:信息披露
  •  
      2008 年 3 月 21 日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A8版: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A8版: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宜过分夸大
    谨防股改后遗症
    损害经济大局
    两大因素导致人民币升值加快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宜过分夸大
    2008年03月21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梁达
      从核算的角度和经济结构的内容分析,内需(消费与投资)才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真正引擎。出口和顺差增速放缓,并不会对中国经济的平稳增长产生过大的影响。只要大力推动国内消费增长,在维持必要的投资增速的同时,中国经济仍将可持续增长,GDP增速仍可能维持在10%左右。

      ⊙梁达

      

      作为拉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之一的净出口,对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就业等起重要作用。2008年,支撑我国出口增长的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加大,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将难以避免。据此有关论点渲染或夸大了外部需求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性,甚至认为外需减弱会拖累经济发展,使中国经济出现拐点。

      事实上,从核算的角度和经济结构的内容分析,内需(消费与投资)才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真正引擎。因此,正确评估出口在中国经济中发挥的作用,合理考量出口减缓或下降将对经济增长产生的影响,是把握有关宏观调控力度的关键之一。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正确评估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不是要贬低出口部门和对外开放对中国经济产生的重要作用,只是通过分析结果得出,出口和顺差增速放缓,并不会对中国经济的平稳增长产生过大的影响。只要大力推动国内消费增长,在维持必要的投资增速的同时,经济仍将可持续增长,GDP增速仍可能维持在10%左右。

      

      客观认识外需在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

      1、外需对经济的贡献率一直位居第三。目前,我国在GDP核算统计中,一般是根据进出口与经济总量的关系,并按照国际上通行的方法,来测算和评估出口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通常不能直接使用出口数,而是使用出口扣除进口数后的净值,即货物和服务净出口。

      从近几年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的贡献率看,2001-2004年,贡献率除2001年为负0.1外,一般在1-6%之间,拉动GDP增长仅0.1-0.7个百分点。2005年和2006年外需贡献率分别达24.1%和19.5%,分别拉动GDP增长2.5和2.2个百分点。

      2007年,外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1.5%,拉动经济增长2.5个百分点。从使用结构看,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占GDP比重为8.9%,同比上升1.4个百分点。尽管净出口贡献率提高,但与最终消费和投资相比,差距仍然很大。外需贡献率比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39.7%)低18.2个百分点,拉动经济增长相差2个百分点;比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38.8%)低17.3个百分点,拉动经济增长相差1.9个百分点。

      2、外需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并不高。从净出口占经济总量的比重来看,我国净出口率呈现上升趋势,由1978年的-0.3%上升为2006年的7.3%,年均净出口率为3.2%。特别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至今,我国持续实现了进出口贸易顺差,且顺差水平呈加大之势,净出口率一直保持在2%以上。

      2001-2004年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占GDP的比重维持在2.1-2.5%,2005年和2006年分别达到5.5%和7.6%,2007年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比重为8.9%,与最终消费(49%)和资本形成(42.1%)相比,所占比重明显偏小。

      3、净出口的变化与经济波动的相关程度不高。由于出口需求不仅受国内经济的影响,更多的是受到国际经济的众多因素制约,因此对经济增长影响的规律性不太明显。据专家测算,1979-2006年净出口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的相关系数为-0.42,说明净出口变动与经济波动的相关程度不高。此外,净出口率的变异系数高达1.74,远远大于投资率的变异系数(0.08)和消费率的变异系数(0.07),表明我国净出口率一直呈现较大波动性,且相对波动幅度较大。

      4、进出口对经济的传导效应并不一致。从经济运行规律看,对外贸易对实体经济的传导效应通过间接的方式影响GDP的增速。通过计量方法检验的结果显示,进口对消费和投资有明显的正传导效益,而出口的传导效应却并不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出口增速降低不会对实体经济产生多大的传导作用,净出口减少对GDP增长的影响可能比计算出来的数值要小。

      从以上分析可看出,尽管进出口贸易在宏观经济总量中的作用不断加大,但对外贸易并非是决定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在进出口对消费和投资的影响不明显的前提下,对外贸易增速减缓并不意味着经济增长会有多大程度的降低。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2008年我国经济增长各变量中只是出口可能放缓,但由于消费和投资增速不会降低,经济增长也不会出现明显回落。

      5、与国际比较,我国外贸依存度和净出口率处在较高水平。从国际比较看,世界平均外贸依存度从1978年的32.8%上升为2005年的56.4%,年均44%。而我国则从1978年的8.4%上升为2005年的67.2%,年均45.9%。上升速度大大快于世界平均水平,年均水平也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再从净出口率看,1978-2005年,发达国家中的美国、日本、德国和英国的年均净出口率分别为-2.7%、1.6%、0.4%和-1.7%;发展中国家的巴西、印度、印度尼西亚和埃及的年均净出口率分别为0.6%、-2%、2.7%和-6.7%;亚洲国家整体属于贸易顺差,年均净出口率为1.9%,其中韩国为2.1%;而在同一时期,我国的年均净出口率为2.6%。

      6、人民币升值和进口商品增加已对国内消费市场的加大影响。自2005年人民币实行汇改以来,人民币一直呈现升值态势,2007年以来,人民币汇率总体呈现“加速升值”的特征,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幅度超过6%,人民币升值以后,表明同等数量的货币单位的购买力相应提高,有助于提高国民的整体购买能力。一方面提高国内金融资产的相对市场价格,使国内居民获得更大的财富效应,提升购买力,进而刺激国内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使进口商品的价格相对下降,出境旅游、购买进口商品等变得相对地便宜,这些都会刺激居民的消费。

      据海关统计,2007年我国食品及活动物进口额比上年增长15%,饮料及烟类增长34.7%。进口商品的快速增长,表明居民消费已渐趋国际化,消费档次快速提升。 

      

      客观评估外需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科学把握宏观调控力度

      1、充分评估出口下降的众多因素及对经济的影响程度,不应夸大。从宏观经济层面看,全球经济放缓并不会形成中国经济增长的拐点,相反可能会在整体上使经济合理降温。相关政策部门应合理考量出口下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调控力度不应过早松懈。根据多种因素判断,2008年出口需求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将会有所减弱,但这可使经济增长从11.4%的过热下降到10%较为合理的区间,这有利于经济的“软着陆”,这正是我们企盼的调控目标。

      2、充分认识到内需才是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真正引擎,消费是最终的有效动力。扩大内需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性问题,必须采取措施,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正确处理投资和消费、内需和外需的关系,使拉动经济增长的驱动力逐步回归到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为主的轨道上来。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降低投资的过快增长,大力增加最终消费的比重。目前通胀的压力主要来自内需中的投资部分。在增加居民收入和刺激消费的同时,控制投资的增长,否则通胀压力将难以缓解。

      3、在保持出口和利用外资合理增长的同时,积极扩大进口,努力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发展。 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深刻认识国际、国内发展形势后,高瞻远瞩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扩大进口有助于改善国内供给,促进竞争,提高经济效率,弥补国内资源缺口,减少贸易顺差和贸易磨擦,与出口一样是促进国内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从多年来的经济运行情况分析,出口高速增长与国内消费增速较低是紧密联系的,要抑制出口增速,根本上需要提高国内消费的增长率。但中国人口年龄结构较轻,需要维持较高的储蓄率,相应地会限制消费的扩张。因此,出口增速不能大幅降低,否则会影响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因此,平衡贸易应更多地从扩大进口入手。一方面可以出口消费品,另一方面进口投资品,加强基础产业和设施的建设,使劳动力优势得以充分利用,为今后的发展奠定较好的基础。但扩大进口还需要更多努力,如争取西方向中国出口高科技产品,是在目前贸易形势下应该而且可能实现的重要方面。

      4、应认识到宏观调控的力度不要因美国经济的放缓而放松。多种迹象表明,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2008年比2007年下降的趋势已基本确立,影响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并不会太大,从某种程度上,经济增长将回归到较为合理的区间,反而有利于中国经济的“软着陆”。因此,换个角度来观察,美国经济的放缓将有助于中国经济适度降温,而不会把中国经济拖入衰退。再从贡献率上看,2007年净出口贡献率占到了美国经济增长的30%,远远超过中国净出口的20%贡献率,显示出我国内需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要大于美国内需对国内经济增长的贡献。因此,美国经济的放缓并不会使中国经济增长出现拐点,相反可能会在整体上帮助经济合理降温。相关政策部门应合理考量出口下降对增长的影响,宏观调控不应过早松懈。

      5、要充分认识到经济全球化必然要带来消费全球化。随着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引进来”与“走出去”不断增加,国外主要是发达国家的消费理念、消费方式和消费文化快速地传递到我国,对我国消费产生直接、间接的影响,包括商品消费、服务消费、文化消费。发达国家的节能消费、环保消费也会对我国消费的影响日益增大。这些都加快了国内消费与国外消费的融合,消费国际化已经成为扩大、提升国内消费的重要引擎和途径,蕴涵的消费潜力不可低估。

      因此,经济结构的调整不在于要降低出口,增加内需,而在于要努力增加消费的比重。目前国内通胀压力主要来自内需中的投资部分。投资和消费同是内需,但应该将两者区分开来。在增加居民收入和刺激消费的同时,应该注意同时控制投资的增长,否则,通胀局面将难以抑制。

                            

    三大需求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
                            

    (按可比价格计算)
                

    年 份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
        

        

    贡献率拉 动贡献率拉 动贡献率拉 动
    (%)(百分点)(%)(百分点)(%)(百分点)

    197839.44.666.07.7-5.4-0.6
    197987.36.615.41.2-2.7-0.2
    198071.85.626.52.11.80.1
    198193.44.9-4.3-0.210.90.5
    198264.75.923.82.211.51.0
    198374.18.140.44.4-14.5-1.6
    198469.310.540.56.2-9.8-1.5
    198585.511.580.910.9-66.4-8.9
    198645.04.023.22.031.82.8
    198750.35.823.52.726.23.1
    198849.65.639.44.511.01.2
    198939.61.616.40.744.01.8
    199047.81.81.80.150.41.9
    199165.16.024.32.210.61.0
    199272.510.334.24.9-6.8-1.0
    199359.58.378.611.0-38.1-5.3
    199430.24.043.85.726.03.4
    199544.74.955.06.00.3 
    199660.16.034.33.45.60.6
    199737.03.418.61.744.44.2
    199857.14.426.42.116.51.3
    199974.75.723.71.81.60.1
    200065.15.522.41.912.51.0
    200150.04.150.14.2-0.1 
    200243.64.048.84.47.60.7
    200335.33.563.76.41.00.1
    200438.73.955.35.66.00.6
    200538.24.037.73.924.12.5
    200639.24.341.34.619.52.2
     2007 39.7 4.5 38.8 4.4 21.5 2.5
                            

    注:1.三大需求指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的三大构成项目, 即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
                            

    2.贡献率指三大需求增量与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增量之比。
                            

    3.拉动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与三大需求贡献率的乘积。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