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特别报道
  • 3:要闻
  • 4:焦点
  • 5:焦点
  • 6:时事国内
  • 7:金融·证券
  • 8:金融
  • A1:公司封面
  • A2:上市公司
  • A3:公司调查
  • A4:产业·公司
  • A5:路演回放
  • A6:价值报告
  • A7:上证研究院·经济学人
  • A8:上证研究院
  • A10:信息大全
  • A11:信息大全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B1:理财股经
  • B2:开市大吉
  • B3:个股精选
  • B4:股民学校
  • B5:维权在线
  • B6:财富人生
  • B7:专栏
  • B8:书评
  • C1:基金周刊
  • C2:基金·基金一周
  • C3:基金·封面文章
  • C4:基金·基金投资
  • C5:基金·基金投资
  • C6:基金·投资基金
  • C7:基金·投资基金
  • C8:中国基金业十年大巡礼
  • C10:基金·投资者教育
  • C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C12:基金·数据
  • C13:基金·数据
  • C14:基金·互动
  • C15:海外·私募
  • C16:基金·人物
  •  
      2008 年 3 月 24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A8版:上证研究院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A8版:上证研究院
    新情况新挑战:今年经济最难难在哪里
    物价上涨压力不容忽视
    经济增长与物价上涨之间存在复杂关系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物价上涨压力不容忽视
    2008年03月24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乐嘉春
      物价上涨压力不容忽视

      ⊙乐嘉春

      

      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在短期内,总需求决定经济增长。当投资、消费和净出口等因素引致实际经济增长高于潜在经济增长水平时,一国经济要想在一个新的水平上达到均衡,必然会引起该国的物价上涨。

      确实,我国的案例也说明了这一点。近年来我国GDP持续以两位数高速增长,这反映了支出(包括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及净出口)的快速增长,而宽松的货币政策(如低利率)又大幅增加了经济中的货币需求,这两者的共同作用使得社会总需求不断上升,这一变化必然会反映到当前我国物价上涨或通胀压力上来。2007年以来,CPI的快速上涨就是对物价上涨的一种反映。

      例如,今年2月份居民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了8.7%,月环比上涨了2.6%。这一数据与此前公布的2月份工业出厂价格指数(PPI)为6.6%一起,再度向我们揭示了目前我国所面临的物价上涨趋势仍在延续,通胀压力仍在进一步增强。

      从影响2月份CPI上涨的因素来看,CPI上涨仍然是由食品类价格快速上涨带动的。数据显示,2月份食品价格同比上涨了23.3%。其中,猪肉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了食品价格的快速上涨,而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春节等多重因素对食品价格快速上涨也有影响,

      确实,在CPI快速上涨的同时,我们观察到,核心CPI指标(非食品价格)的变化却较为平稳,去年11月份上涨1.4%,今年1月份上涨1.5%。由此,许多研究者就将目前我国的通胀压力定义为“结构性通胀压力”。

      但是,如果再来观察一下PPI的数据变化发现,PPI也与CPI一样呈快速上涨之势。去年11月份和12月份PPI分别为4.6%和5.4%,今年1月份和2月份分别为6.1%和6.6%。在PPI构成中,生活资料出厂价格上涨表现平稳,但生产资料出厂价格同比上涨趋势加快。其中,去年11月份生产资料出厂价格为4.8%,今年1月份和2月份生产资料出厂价格分别为6.5%和7.2%。再结合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趋势分析,由成本推动的通胀压力正在逐步扩大。

      从目前来看,物价上涨还主要集中在资源性、原材料和农副产品方面,大量的工业品价格还未出现上涨,物价上涨的结构性特征仍较为明显,也就是说,结构性通胀压力特征较为显著。

      但是,如果目前上游产品的价格上涨影响一旦渗透到下游产品的价格上涨上,将会改变我们对目前我国面临的物价上涨趋势的基本判断,全面通胀压力将可能会出现。当然,这只是一种预期。

      鉴于目前物价上涨或通胀压力情况,政府将两个“防止”,尤其是将“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今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确实是有预见性的明智选择。由此,预期今年宏观调控的力度将比往年更大。

      但现在,人们普遍担忧的问题是,目前我国内外经济环境面临了美国经济可能放缓及我国刚刚遭遇了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等因素影响,紧缩性的宏观调控是否应当适度调整,紧缩性调控是否会过度而导致我国经济面临新一轮紧缩。

      对此,笔者认为,对付物价上涨压力的有效方法是实施一种可预期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即通过适度提高利率水平等政策工具来降低货币需求,并可能会降低投资需求,以此来消除经济过快增长引起物价上涨的压力。因而,坚持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是当前我们必须坚持的一项宏观调控政策。

      但同时,我们仍可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即通过适度调整或改善政府支出结构,如多渠道解决民生问题,以此来避免因紧缩性货币政策可能会影响经济增长放缓或导致我国经济陷入紧缩的过大波动。

      因此,我们在当前只有坚持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和稳健性的财政政策,才能实现今年确定的“两个防止”的宏观调控任务,才能保持我国经济增长“又好又快”的持续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