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认为,当前货币市场的资金充裕主要受到以下几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资本市场的资金“抽离效应”在减弱
一方面,随着股市逐步走向低迷,新股发行规模与节奏控制上将会日趋慎重,我们已经观察到自中煤能源后已经有近一个月来没有大盘股发行了。由此基本可以判断,今后一段时期内大盘股发行将进入一个相对平稳的“稀疏期”,去年下半年以来货币市场资金面的头号“敌人”——新股申购已然很难再度兴风作浪了,货币市场资金面的流动性风险与利率波动性也将均随之大幅减弱。
另一方面,网下申购缴款制度的改革从根本上缓解了“在途资金”问题。此番网下申购缴款制度改革后,申购资金不必流出开户行,缓解了在途资金导致的银行体系流动性紧张程度。因此可以预见,近期即便有大盘股上市,对资金面的影响也不会有去年那么明显。
信贷调控导致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
今年以来,货币管理当局出台了一系列严格控制新增贷款速度和规模的调控与监管政策。虽然实体经济的信贷需求十分旺盛,但银行体系的“可贷额度”受限,导致了信贷投放瓶颈的出现,客观上限制了资金投放的出路。
此外,随着国内股市的低迷,股票投资与基金投资的风险加大,此前呼声很高的QDII出海也大多折戟沉沙,居民资产在缺乏有效投资理财渠道的情况下回流储蓄。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 2月份人民币各项存款增加13351亿元,其中居民户存款增加9712亿元。大量资金回流银行体系,在存量与新增资金均保证75%的贷存比的严格监管下,致使大量富余资金滞留银行体系,其中相当部分被动投放到了银行间市场,增加了银行体系的资金供给。
数量型调控工具影响有限
此次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已经是宏观调控以来第12次,按目前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计算,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相当于锁定2000亿元左右资金,但对市场资金面的影响极为有限。
今年一季度是央票资金集中到期高峰期,3、4月份将有万亿元央票与正回购到期,加上新增外汇占款形成的基础货币投放,在目前中美利差倒挂、央票发行成本上升的背景下,全部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显然无法完全满足回笼要求。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正是在该背景下,成为收回基础货币投放、替代央票发行的常规工具常规手段。由于巨额到期央票资金和继续增长的外汇储备形成的货币投放削弱了提高准备金率等数量化调控手段的效果,致使紧缩性政策对资金面的影响减小。这也是市场出现“越紧缩、资金越松”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