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至2007年初,西方大多数投资级别的债券信用利差水平在低位徘徊,并且越走越低。根据历史数据,2005年初贝尔斯登公司5年期CDS报价在25-35波动,2006年年中,其5年CDS报价更下探至25以内;然而仅仅2、3年后的今天,贝尔斯登公司5年期CDS报价一度达到700以上,在本周一JP Morgan提高收购价格的重大利好公布后,5年CDS报价也仍在185左右波动。同样,道琼斯CDX北美投资级信用指数在2006年最低曾跌至不足30,信用市场形势一片大好;时至今日,该指数却高达140,最高时超过190。
市场由炎夏至暴风雪的转变,2005年—2006年时估计鲜有几人能够预测到。事实上,3、4年前机构们面对的问题与现在完全不同:利率市场收益低迷(后又出现大幅市值波动),信用市场利差越来越低,债券投资整体收益差强人意。也正是此时,结构复杂、收益增强的CDO成为金融市场的热销品种。
剧烈的市场负向波动,再次揭示了居安思危的意义。在2005年、2006年信用利差水平越走越差,最终跌至“鸡肋”一般之时,如果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尽管当期错过了投资机会,却能够规避未来大幅冲账的痛苦(当然,“罪恶”的年度考核应当被谴责)。
反过来,剧烈波动的市场也意味着应当居危思安。2004年二季度,国内债券市场雪崩式下跌,剩余不到6年的03国债01收益率一度飙升至5.10%,价格最低曾跌至87.54元,债券市场不断感受着刺骨寒风。此时,也鲜有人能够想到仅仅一年之后市场迎来一轮巨大牛市——至2005年11月,03国债01价格一度高于102元,收益率最低曾只有区区的2.15%。在市场最紧张最失意的时期,居危难而思安逸,尽管当期可能面对市值的亏损,却能够未来安心获得收益(看来“罪恶”的年度考核应当再次被谴责)。
尽管以上都是事后诸葛的讨论,但居安思危与居危思安的辩证逻辑,却是对市场投资规律的一种总结。也许,面对躁动喧嚣的外币市场,现在应当是居危思安的时刻?抑或,面对平和、流动性充沛、价格上涨的国内债市,现在应适当地居安思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