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个险新业务增速强劲及投资收益大幅攀升的推动下,中国平安2007年实现净利润150.86亿元。异军突起的银行、信托业务,同样成为平安集团各项资产中两道靓丽的风景线。
中国人寿同样在投资收益上交出了一份抢眼的成绩单。虽然中国人寿报出5个百分点的市场份额下跌,但其个人期缴首年保费收入同比增速的加快仍使分析师们认为,“中国人寿的保费收入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
⊙本报记者 黄蕾
作为中国寿险业的两大巨头,两份同中有异的终考成绩单正是其不同策略的印证,其对2008年市场战略的把握更是整个保险业运行的侧影。
业务策略不一
虽然处于寿险业务良性循环的同一大背景下,中国平安与中国人寿却采取了不同的业务调整策略。中国平安,选择在均衡中求发展;中国人寿,倾向于保守中寻突破。
中国平安2007年保费增速的上浮得益于其新业务价值的增长,而后者的表现更与其产品链的丰富以及代理人规模的扩容有着直接联系。在安信证券保险研究员杨建海看来,2007年以及2008年平安寿险业务快速发展得益于其“健康人海”战略成效初显。
中国平安2007年年报显示,其寿险个人代理人数量从2006年末的20.54万人上升至30.18万人,上升幅度为46.91%。“在人员大幅上升的同时,平安寿险的人均产能和活动率指标都呈现良好的趋势,显示增员的效果是良好的。”杨建海分析说。
加上平安寿险“投连险、万能险、分红险、传统寿险”等产品链的丰富,其剔除假设因素后的新业务价值的增速达到了25%的水平。值得一提的是,在诸多指标中,“新业务价值”被分析师们视为衡量寿险公司持续发展的重要参考因子。
不同的是,中国人寿的结构调整是以牺牲规模作为代价的,产品结构上固守分红险及传统寿险,代理人扩张上则轻“速度”重“优化”。东方证券保险研究员王小罡分析说,相对采取“健康人海”增员战略的中国平安而言,中国人寿2007年更加注重对代理人的整顿及优化,包括提高持证率、提升有效代理人的规模等。
而恰恰是上述保守的结构调整战略,导致中国人寿2007年新业务价值的增速回落至10%的水平(剔除假设因素后)。为了业务质量提升,中国人寿付出了保费收入和市场份额双降的代价。
但业内人士认为,随着未来个人寿险产品弹性的加大,中国人寿目前的寿险保费增长乏力并不代表其竞争能力的减弱。在未来投连险等产品的推动下,中国人寿有望扭转保费收入增长下降势头。
投资收益难分伯仲
与保费收入的增速相比,中国平安与中国人寿的投资收益表现旗鼓相当、难分伯仲。仔细看来,却亦是同中有异。
从投资比例结构来看,两巨头基本相当,2007年的权益投资比例均出现了比较明显的上升。两份年报显示,中国平安、中国人寿的权益类资产在总资产中的比重分别为18%、22%。
中国平安年报显示,其2007年总投资收益由2006年的218.54亿元增加135.4%至2007年的514.45亿元。总投资收益率由2006年的7.7%上升至2007年的14.1%。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中国股票市场表现良好。
中国人寿的投资收益表现亦毫不逊色。其年报显示,2007年实现投资收益782.48 亿元, 2007 年底股东权益2055 亿元,两项指标说明中国人寿2007年的投资业绩超出预期,这也是其2007 年报中最大的亮点之一。其2007年股权型投资带来的投资收益占总投资收益的比例为74%,比2007年中期的72%高出接近2个百分点。
虽然股票投资比例基本相等,但在其它投资组合上,两巨头略有差异。王小罡告诉记者,中国平安所持现金收益高于中国人寿,中国人寿所持中长期债权收益多于中国平安。“这说明中国平安的投资策略相对灵活,一部分现金可用于申购新股,而中国人寿更注重长期的资产与负债匹配。”
尽管股权型投资在投资收益中占比很高,随着资本市场的深度调整,股权投资对两保险巨头投资收益的贡献出现下滑似乎难以避免。杨建海认为,由于巨量浮盈的存在,净利润存在较大的平滑空间,两巨头净利润平稳增长应该是个大概率事件。
数据显示,2007 年末,中国人寿的累计净浮盈为438 亿元(扣除准备金和所得税之后的净浮盈),累计毛浮盈为625 亿元(未扣除准备金和所得税的浮盈后估算得出),与2007 年末权益投资规模的比例为32%,即若未减仓浮盈可承受32%左右幅度的下跌。
“实际上,一方面保险公司应该做了一定的减仓,另一方面,其投资组合的损失应该未达到32%。平安的情况也较为类似。”杨建海分析说。另外,保险公司在过去两年里提取了较多的准备金。
对于两巨头2007年投资收益表现平分秋色的局面,一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人士认为,在牛市时或许难分伯仲,但在熊市时差异可能会出现分化。两巨头今年一季度报表的出炉,或许就能看出一丝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