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路演回放
  • 3:焦点
  • 4:要闻
  • 5:观点评论
  • 6:时事国内
  • 7:时事海外
  • 8:时事天下
  • 9:特别报道
  • 10:特别报道
  • 11:环球财讯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A1:市场
  • A2:股市国内
  • A3:金融机构
  • A4:金融
  • A5:基金
  • A6:货币债券
  • A7:期货
  • A8:副刊
  • B1:公司封面
  • B2:上市公司
  • B3:中小企业板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B8:上证商学院
  • C1:理财封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操盘计划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股民学校/高手博客
  • C8:房地产周刊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披露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D29:信息披露
  • D30:信息披露
  • D31:信息披露
  • D32:信息披露
  • D33:信息披露
  • D34:信息披露
  • D35:信息披露
  • D36:信息披露
  •  
      2008 年 4 月 2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A8版:副刊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A8版:副刊
    俄罗斯新总统的
    三种身份
    千万别被他人的调整周期绊了脚
    美联储有多少理由一再破例
    一着不慎,结果将南辕北辙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美联储有多少理由一再破例
    2008年04月02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傅 勇 沈飞昊
      ◎傅 勇

      经济学博士, 财经专栏作者

      美联储正在创造自己的历史。它全方位地扮演着“救火队”的角色,这是它95年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用美联储前主席沃克尔的话说,美联储本职是为商业银行提供融资,但眼下伯南克等却在大力介入那些以前央行不会做的事:推出创新的国债借贷机制、为贝尔斯登这样的单个金融机构提供间接融资以及给予更多一级交易商从贴现窗融资的资格等等。此外,单就注入流动性和降息频率及力度来说,现在的美联储也显得过于激进。

      世人现在想知道的是:美联储如此举措在多大程度上能获得成功?可以说,这是当前全球性范围内的一个富有争议的话题。马克思曾引用过格莱斯顿的一句话,“受恋爱愚弄的人甚至还没有因钻研货币本质而受愚弄的人多。”一个半世纪过去了,受恋爱愚弄的人有增无减,受货币理论愚弄的人想必也是如此。

      历史地看,这些争论只是货币经济学理论发展史的当代回响。那么,回溯货币经济学史,该怎么看美联储的大胆救市动作呢?答案是,短期内美联储的确能够改善经济运行,比如防止金融市场出现发散式动荡,抑制经济增长下滑过多,并将失业率控制在5个百分点以内;长期来看,美联储将为此付出代价,比如,美元贬值的长期化,以及通货膨胀的加速上涨。

      1752年,大卫·休谟在《论货币》和《论利率》中就探讨了货币数量论,即流通中货币数量的改变将导致所有物价同比例上升,而对所有实际变量,对有多少人工作,人们生产和消费物品的多少毫无影响。然而,休谟也注意到货币数量的改变因不均衡的分布而具有真实效应,同时货币收缩甚至会引致衰退。休谟对货币是否具有真实效应的微妙阐述似乎打开了这个话题争论的潘多拉之盒,并且,自威克塞尔和凯恩斯以来变得异常激烈。

      在凯恩斯主义盛行的战后初期,真实的需求下降被认为是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但弗里德曼和舒瓦茨重新让人们注意到货币政策的作用。他们发现,1867年至1960年间每次主要的衰退之前都出现过货币供给的显著收缩,因而货币很可能是引致经济周期的主要因素。尽管“货币确实很重要”,但弗里德曼还是认为,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只在短期内影响产量和就业;也就是说,货币在长期仍然是中性的。

      卢卡斯认为上世纪七十年代经济学的主要发现是,预期到和未预期到的货币增长具有迥异的效应。预期到的货币扩张具有通货膨胀税收效用,并将抬高名义利率,未预期到的货币扩张可以刺激产出,同时,未预期到的货币收缩可能引致衰退。这是运用理性预期所构造出的各种模型的一致结论,并成功地解释了通胀——产出间的短期权衡。

      进入八十年代,新凯恩斯主义接受了理性预期、最优化行为等新古典假设,但认为由于存在名义刚性和真实刚性,价格体系或者不能灵活地使市场出清,或者行为人因为缺乏调整实际工资或实际价格的激励。新凯恩斯主义模型背后的基本的“新”思想是不完全竞争,这使得模型具有更好的微观基础,并更贴近现实。在强调工资和价格粘性的新凯恩斯主义模型中,货币不再是中性的,而且货币政策是有效的。

      一个新凯恩斯主义模型是价格和工资的交错调整。这是费希尔和泰勒等人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发展起来的。他们指出,现实中,价格尤其是工资合同都是事先签订好的,并且在合同期很难改变。此时,即便货币供给量变了,由于合同未到期,实际工资和实际价格就无法立即调整,而只能等到合同到期时调整。这个渐进调整可能是个较长的痛苦过程。此时,央行可通过扩张性货币政策来减轻经济波动的痛苦。

      另一个著名的模型是曼昆的菜单成本理论。菜单成本是指涉及价格调整的所有成本,比如更改合同所需的印刷费用等等。它通常很小,但是曼昆证明,在一个垄断竞争的商业环境中,面对货币紧缩的逆向冲击,厂商调低价格所能增加的利润并不大,可能小于调整价格所需的菜单成本。曼昆进而指出,这种个人的理性选择有可能偏离社会最优选择,由此产生的名义刚性可以令“小的菜单成本造成大的福利损失”,这就为政府实施积极的货币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这也意味着货币的非中性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从以上经典智慧可以看出,即便是自由派经济学家,也不否认货币政策在短期内的有效性;同时,即便是凯恩斯主义学者,也不认可货币政策在长期内的合理性。因而,在某一个时点,政策当局如何决策,仍然具有十足的艺术性。笔者倾向于认为,美联储现在的行动有足够的理由,但它也应该有足够的理由准备好改变货币政策风向以应对随之而来的通胀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