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老店”贝尔斯登的轰然倒塌,令我们对次贷危机之于华尔街金融机构的“杀伤力”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因为次贷危机引发的信贷风暴,花旗、美林以及瑞银等欧美金融巨头近几个季度以来被迫作出了数以千亿美元计的资产冲减,各家机构也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向包括主权基金在内的外部投资人伸出求救之手。
欧美机构“最受伤”
据彭博本周的最新统计显示,自2007年以来,全球金融机构已披露的次贷相关资产冲减和信用损失已达2080亿美元,包括坏账准备。这项统计囊括了全球45家主要银行和券商。在这其中,美国和欧洲的金融机构当然是“大头”。比如,美国最大的银行花旗今年1月宣布,由于出现了高达180亿美元的次贷相关损失,公司在去年第四季度净亏损98.3亿美元,为该公司有史以来的最大季度亏损。
高盛上月发布的研究报告则称,全球次贷相关损失预计将高达1.2万亿美元,其中华尔街的损失占近四成,达到4600亿美元,是已经公布数据的近四倍。
“杀伤渠道”有三种
次贷危机到底如何影响金融机构?打击为什么如此沉重?究其原由,当前的危机主要通过以下渠道给华尔街的金融巨头造成“杀伤”。
首先当然是直接对次贷相关证券的投资,随着次贷危机全面爆发,这类资产严重缩水,并拖累各大行的投资也损失惨重,据高盛估计,美国机构的次贷相关损失有一半来自房贷债券。当然,直接对房地产的投资也必然会因为房价下跌而受到冲击。
其次是信贷危机带来的各种“副效应”,主要体现在各类贷款上的坏账。高盛的统计显示,华尔街机构的次贷损失中,来自不良商业抵押贷款方面的损失占15%-20%,其余损失来自信用卡、汽车贷款、商业贷款和非金融公司债券。此外,各家机构前几年放出的杠杆收购贷款也因为信贷市场的骤然吃紧而出现不少坏账。
最后一点相对“隐性”,主要体现在各家机构因为出现次贷损失而遭到的对外形象上的打击,进而可能间接影响到公司的财务状况。以贝尔斯登为例,在该行实质倒闭之前,市场一度盛传该公司面临财务困境。这使得其他华尔街机构在与该公司进行对手交易时已经加倍小心。据一些对冲基金经理和退休基金及富人的理财顾问透露,过去曾以贝尔斯登作为主要经纪商的一些对冲基金,都纷纷将部分业务交给其他公司打理。这样的情况无疑进一步加重了贝尔斯登的融资难度,令业务状况持续恶化。
次贷引发的资金黑洞也迫使花旗、摩根士丹利和瑞银等纷纷展开融资。据不完全统计,在过去10个月里,美欧金融机构仅从各国主权基金就获得了近690亿美元的注资。大量“新鲜血液”的输入,无疑会帮助改善这些受困金融机构的处境,但也可能带来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