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时事国内
  • 4:观点评论
  • 5:市场
  • 6:信息披露
  • 7:上证研究院·经济学人
  • 8:上证研究院
  • 9:信息披露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A1:公司封面
  • A2:上市公司
  • A3:公司调查
  • A4:产业·公司
  • A5:信息大全
  • A6:信息大全
  • A7:信息披露
  • A8:信息披露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B1:理财股经
  • B2:开市大吉
  • B3:个股精选
  • B4:股民学校
  • B5:维权在线
  • B6:财富人生
  • B7:专栏
  • B8:书评
  • C1:基金周刊
  • C2:基金·基金一周
  • C3:基金·封面文章
  • C4:基金·基金投资
  • C5:基金·基金投资
  • C6:基金·投资基金
  • C7:基金·投资基金
  • C8:基金·专版
  • C9:基金·投资者教育
  • C10:基金·投资者教育
  • C11:基金·私募
  • C12:基金周刊112
  • C13:基金·数据
  • C14:基金·互动
  • C15:基金·研究
  • C16:基金·对话
  •  
      2008 年 4 月 7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8版:上证研究院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8版:上证研究院
    中国为何连续四年丰产粮价仍然上涨
    粮价暴涨与股价大跌有玄机
    货币政策:为什么选择升值而不是加息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中国为何连续四年丰产粮价仍然上涨
    2008年04月07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朱兆荃
      袁鹰:经济学博士,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博士后。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与货币政策。
      ⊙主持人:邹民生 乐嘉春

      

      粮食连续丰产而粮价仍然上涨有深层次原因

      主持人:近日国际大米价格飙升,令经济界对通胀压力又多了几分担心。大家都很清楚,去年以来的这轮通胀压力,与粮价有很大关系。然而,从粮食生产情况看,我国已连续四年粮食丰收,为何还有这种压力呢?是供给方面出了问题?

      

      袁鹰:当前对粮价上涨原因的解释,大多强调春节、自然灾害、流通环节和国际粮价传导的影响。但我认为,上述因素只是导致粮价上涨的短期和表面影响因素。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过程中,粮食消费需求结构升级引起的粮食供求结构性失衡和生产成本上升,才是引起粮价上涨的长期和深层次原因。

      从历史上看,我国粮食价格上涨通常是由供给冲击造成,如2003-2004年粮价上涨与1999-2003年粮食连年减产、供不足需有直接关系。但2006年第四季度以来的新一轮粮价上涨却是在粮食连续四年丰产、供求基本平衡的情景下出现的。

      2007年粮食总产量达50150万吨,成为历史上第4个产量超过5亿吨的高产年;但当年粮价涨幅却进一步扩大,全年粮食生产价格同比上涨10.26%,较上年增长9.26个百分点,其中谷物类上涨8.95%,豆类上涨22.62%,薯类上涨9.04%。

      根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200个农产品主产县集贸市场农产品价格调查,2008年1-2月份粮食价格继续维持上涨态势,其中大豆、玉米和小麦价格同比涨幅较大,分别为41.6%、14.4%和8.8%。

      怎么来解释这些现象呢?我认为,短期影响因素虽能解释某一时间段粮价的上涨,但不能解释粮价的趋势性上涨。

      首先,冰雪灾害和春节因素能说明今年1-2月份粮价涨幅进一步扩大的原因,却不能解释2006年以来的粮价上涨。2008年初的冰雪灾害对1-2月份农产品的生产和运输影响的确很大,加上春节期间,居民对农产品需求大幅增长,导致部分农产品即期供不足需,价格大幅上涨。但是,粮价上涨是从2006年底就开始的,冰雪灾害和春节因素可以解释1-2月份粮价涨幅扩大的原因却不能解释此轮粮价趋势性上涨的原因。

      其次,国际农产品价格上涨对国内部分粮食品种价格影响较大,但对粮食整体价格影响有限。由于不同粮食品种进口依存度不同,国际粮价对我国不同粮食品种价格影响程度存在差异。如我国大豆进口依存度较高,国内大豆消费需求近70%需要依靠进口来满足。国际大豆价格几乎完全主导了国内大豆价格走势。若剔除大豆,我国谷物类粮食自2000年以来的8年中,只有2004年存在净进口,其他年份我国粮食贸易均是顺差,自给率超过100%,不存在进口依存问题。因此,国际粮价上涨对国内谷物类粮食价格影响有限。

      第三,粮食流通环节不畅只是粮食上涨的助推因素,而不是根本因素。粮食流通环节不畅主要是流通环节竞争不充分和流通体系建设不完善引起的。如2006年夏粮收购过程中,中储粮公司依靠政策支持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小麦,数量达4000万吨,占全年总产量的40%以上,占全年小麦商品量的80%以上,基本上垄断了粮源。在市场需求增加,中央储备粮吞吐不及时的情况下,就会助推粮价上涨,如2006年底的小麦价格上涨。不过,这些只是粮价上涨的暂时助推因素,通过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完善粮食流通体系和优化粮食储备吞吐调节机制即能解决。

      

      粮价上涨与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高度相关

      主持人:你前面提到了粮价上涨与工业化、城市化的关系,认为这是粮价根本原因。那么,你的具体理由是什么?

      

      袁鹰:我认为,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过程中粮食供求的结构性矛盾和粮食生产成本上升是粮价趋势性上涨的根本原因。

      首先,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对粮食生产和消费都产生重要影响,是导致粮食供求结构性矛盾的重要原因。从粮食需求层面看,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推进,城乡居民经济收入明显提高,食物消费结构升级较快,导致粮食消费需求出现较大的结构性变化。食品消费结构升级主要表现为食用油、肉禽蛋奶和精加工食品消费需求迅速增长,由此导致生产食用油的油料作物和生产肉禽蛋奶的饲料原粮需求大幅增加。由于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主要为大豆和玉米,这一变化直接导致大豆和玉米消费需求大幅增长,2007/2008年度,玉米消费需求较上年度增长3.6%,大豆消费需求较上年度增长5.7%,而稻谷的消费需求则出现下降。

      从粮食供给层面看,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挤占了大量粮食生产资源,导致粮食增产面临较大的困难。一是挤占耕地,造成耕地面积减少。2003-2006年,中国净减少耕地6009.15万亩,年均减少耕地1000万亩以上。按目前趋势,到2020年,中国耕地缺口将达到1亿亩以上。二是转移了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导致农业生产投入下降,劳动生产率增长缓慢。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粮食生产的持续增长。从近四年情况看,尽管粮食连年增产,但也只是恢复性增长,至今也没有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而且粮食生产的增长速度不断减缓,2007年比2006年增长幅度下降2.3个百分点,其中大豆还同比减产12.3%,

      综合供需两方面因素看,尽管我国近年来粮食供求基本平衡,总量矛盾并不尖锐(见表1),但部分粮食品种(如玉米、大豆)产需矛盾日益突出,拉动粮价出现结构性上涨(见表2)。

      其次,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推动粮食生产成本大幅上升。粮食生产的总成本包括生产成本和土地成本,生产成本又可细分为物质与服务费用以及人工成本。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迅速增长的用地需求及耕地面积的急剧减少导致工业用地价格大幅上升,带动农村土地价格加速上涨;同时,种粮比较效益下降导致种粮机会成本增加,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到非农就业,家庭用工折价和农业雇工费用上升,由此导致生产成本构成中的人工成本大幅上升;此外,工业和城镇化发展拉动原油和原材料等初级产品价格上涨,并向下传导到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引起投入粮食生产的物质,如农用工具、饲料、产品畜、化学肥料、农药(器械)和农用机油,以及相关服务价格显著增长。上述因素共同推高了粮食生产总成本。以玉米生产为例,每亩玉米生产成本呈逐年增加趋势,从1995年到2007年,总成本上升了50.4%,生产成本和土地成本分别上升了34.1%和260.7%(见表3)。生产成本构成中物质与服务费用、人工成本分别上升了26.9%和43.6%。

      

      提高生产效率,管好供求关系,对粮价上涨合理成分不宜重压

      主持人:根据你的研究推论,粮价上涨将是一个长期趋势。那么,在这样的价格趋势下,如何做好粮食供求的管理工作?毕竟抑制通货膨胀压力是国家经济管理部门的头号任务啊。

      

      袁鹰:当前粮价上涨具有合理成分,不宜过分压低粮价。

      此轮粮价上涨是伴随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发展出现的,具有恢复性和补偿性特征。我国三种主要谷物类粮食集贸市场平均价格在1995年为每公斤1.6元左右,此后持续低迷,直到2006年才基本恢复这一水平,2007年也只到每公斤1.7元左右,13年时间仅涨了6%,远低于同期整体物价上涨水平和粮食生产成本涨幅。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过度压低粮价,会挫伤农民种粮积极性,造成有效务农人数减少和有效播种面积缩小,进而导致粮食供给相对减少,形成新一轮的粮食短缺和粮价飞涨。反之,如果维持粮价的适当高位,农民就会根据粮价传递的信号适当调整粮食种植结构。如大豆价格上涨,就会有更多的农民种大豆,从而增加市场大豆供给,最终将大豆价格稳定在均衡水平。在粮价低迷时期,则可考虑借鉴美国、欧盟等国经验,建立农业轮耕或休耕补贴制度,在保护土地生产力的同时,避免 “谷丰伤农”。

      从短期看,也有必要加强粮食需求管理,适度调控粮食市场,遏制粮价过快上涨。

      当前控制通货膨胀的压力非常大,在维持粮价适当高位的同时,也须防止粮价过度上涨给居民生活带来过大压力。针对粮食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一方面要加强粮食需求方面的管理和引导,引导非口粮消费需求的有序发展,适当控制粮食深加工规模和粮食出口需求;另一方面要根据市场供求状况,通过调节粮食库存和增加粮食进口稳定市场粮价。此外,积极探索新的供给渠道,如多方开辟粮食替代资源,加快发展专用饲料作物,研发以高粱、农作物秸秆替代玉米和大豆转化生物能源的技术等。

      从长期看,大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才是实现高层次粮食供求平衡,综合解决粮价稳定和农民增收问题的根本途径。

      政府调控只能阶段性平滑价格上涨幅度和速度而不能改变趋势。在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既要为工业化、城镇化建设提供可转化的土地和可转移的劳动力,又要维护粮食安全、满足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既要保持粮价稳定,又要维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民增收,只有通过大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增加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不仅要大力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水平,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更关键的是要转变当前落后的小农生产模式。当前亟需创新农村土地管理制度,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开展土地经营权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针对城镇化用地与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可考虑实行耕地“配额买卖”和“占补平衡”政策,即占用多少耕地就必须相应承担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开发、改造一定数量耕地的义务,以此保证耕地长期、动态平衡。此外,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不断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和集约化水平,使我国由传统的小农生产模式逐步走向规模经营的现代化农业生产。

      表1 中国主要谷物类粮食供需基本平衡总量矛盾并不尖锐

      单位:千吨

    年度/项目2005/20062006/20072007/2008
    生产量 417409432512440500
    进口量 242611151130
    年度供给量419835433627441630
    食用消费244100240000239000
    饲料消费113300113100116300
    工业消费359004035042500
    种用量 121001193012000
    损耗量 151001290012650
    年度国内消费420500418280422450
    出口量 570083165100
    年度总需求量426199426596427550
    年度结余量-6364703113980

      注:1.表中年度以10月至次年9月计算;2.主要谷物范围仅包括小麦、玉米和稻谷。其中后2个年度数据为国家粮油信息中心估计数;3.进出口量为海关总署月度数据的汇总,后2个年度数据为国家粮油信息中心估计数;4.年度结余量为当年新增供给量与当年总需求量的差额,不包括库存。

      表2 部分粮食品种产需矛盾仍然突出

      单位:千吨

                    

    项目/年度稻谷小麦玉米大豆
        

    国内消费产需缺口国内消费产需缺口国内消费产需缺口国内消费产需缺口

    2005/2006183250-265899850-2405137400197243675-27325
    2006/200717890036701003804080139000648144049-28082
    2007/200817785086501006005400144000400046567-32567

      注:1.小麦市场年度为当年6月至次年5月,稻谷市场年度为当年10月至次年9月;2.2006/2007年度产量数据引自国家统计局, 2007/2008年度数据为预估数;3.国内消费包括食用消费、饲用消费、工业消费以及种用和损耗;4.产需缺口为当年产量减国内消费,不包括库存和进出口。

      表3 每亩玉米生产成本逐年攀升

      单位:元

        

     1995年2000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
    总成本 292.19330.56351.56347.63375.70392.28411.39439.50
    生产成本 271.15285.30303.36297.65314.26324.46336.04363.60
    物质与服务费用154.35158.50171.42167.43173.77176.08188.84195.90
    人工成本 116.80126.80131.94130.22140.49148.38147.20167.70
    土地成本 21.0445.2648.2049.9861.4467.8268.2675.90

      数据来源:国家发改委、国家粮油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