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要闻
  • 4:焦点
  • 5:观点评论
  • 6:信息披露
  • 7:时事天下
  • 8:时事海外
  • A1:市场
  • A2:股市
  • A3:金融机构
  • A4:金融
  • A5:基金
  • A6:货币债券
  • A7:期货
  • A8:信息披露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中国融资
  • B8:人物
  • C1:理财封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港股直击·股金在线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钱沿周刊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产权信息
  • D4:环球财讯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D29:信息披露
  • D30:信息披露
  • D31:信息披露
  • D32:信息披露
  • D33:信息披露
  • D34:信息披露
  • D35:信息披露
  • D36:信息披露
  • D37:信息披露
  • D38:信息披露
  • D39:信息披露
  • D40:信息披露
  • D41:信息披露
  • D42:信息披露
  • D43:信息披露
  • D44:信息披露
  • D45:信息披露
  • D46:信息披露
  • D47:信息披露
  • D48:信息披露
  • D49:信息披露
  • D50:信息披露
  • D51:信息披露
  • D52:信息披露
  • D53:信息披露
  • D54:信息披露
  • D55:信息披露
  • D56:信息披露
  • D57:信息披露
  • D58:信息披露
  • D59:信息披露
  • D60:信息披露
  • D61:信息披露
  • D62:信息披露
  • D63:信息披露
  • D64:信息披露
  • D65:信息披露
  • D66:信息披露
  • D67:信息披露
  • D68:信息披露
  • D69:信息披露
  • D70:信息披露
  • D71:信息披露
  • D72:信息披露
  •  
      2008 年 4 月 8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4版:海外上市公司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4版:海外上市公司
    中国通信服务
    5.05亿元购电信基建业务
    内地非理性“飙地”惹港资房企反感
    中远太平洋
    今年吞吐量将增两成
    长城汽车
    海外销售收入达四成
    互联网公司“集体”更替高层 股价未受影响
    康健国际
    携平安信托拓内地医疗业务
    金蝶国际
    拟未来三年转型服务类公司
    马化腾:网络广告市场才是最大金矿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内地非理性“飙地”惹港资房企反感
    2008年04月08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李和裕
      ⊙本报记者 李和裕

      

      香港地产商近期相继发布2007年业绩,去年内地楼市的继续快速发展又让他们满载而归。不过,港资地产商在内地“掘金”信念未改的同时,基于国家宏观调控影响力的逐渐显现,他们对市场风险,特别是高价竞地可能的恶果也越来越重视。有港资房企高层甚至明言:“我们对土地成本的容忍度是有底线的。”

      

      高价拿地好比刀架脖子

      不难发现,对于内地楼市,香港地产商近几年一直表示看好,但也需要看到,随着宏观调控带来市场变化,他们的态度趋于谨慎。

      “去年下半年政府加大了宏观调控力度,令房地产市场特别是住宅市场受压。但长远而言,目前的调整将有助于内地物业市场健康发展。”正如新鸿基地产(0016.HK)在2007年下半年业绩报告中所作的表态,对于调控,香港地产商普遍持“响应”态度。与此同时,香港地产商也意识到了地价攀升所带来的风险。恒隆地产(0101.HK)主席陈启宗在业绩报告中就毫不客气地指出,去年最值得关注的现象就是开发商在内地主要城市大购土地,包括部分对内地楼市抱怀疑态度的港商,也为攫取土地而把所有顾虑抛诸脑后,地价的飙升“令人目眩”。虽然恒隆地产刚在两个城市新物色了两幅土地,并且前几年所购的多幅土地也获得了巨额升值,但陈启宗明确表示不欢迎开发商非理性地高价竞地,“因为这意味着未来的土地购置行动将变得更为艰难,而我们对土地成本的容忍程度是有底线的。”

      事实上,陈启宗今年初在上海就对媒体表达了“土地储备需要谨慎对待”的观点,他认为,国家对开发商手中土地的调控向来不乏严厉政策,或许目前很多地方对开发商手中的闲置土地只是并未真正“动刀”,但政策今天不用不等于明天不用,恒隆地产不愿意冒这个险,带着刀架脖子的风险贸然增加土地储备。而此次,陈启宗又预测,许多在去年下半年购入昂贵商用土地的开发商,一旦支持不住把土地脱手就可能会亏损,而恒隆地产虽有财力“守候”,但也要长时间后才能收回投资成本。

      

      “积极审慎”谋长期发展

      当然,对于土地这一开发商的生存之“本”,香港地产商在“审慎”之余依然“积极”。事实上,去年以来香港地产商在内地的投注还在增加。

      如长江实业(0001.HK)副主席李泽钜在2007年业绩发布会上表示,截至去年年底,长实在全球范围内共拥有可建楼面面积约2150万平方米的土地。而根据公开资料,其中仅约430万平方米位于香港,去年完成或今年发展的涉及10个项目;与之相比,长实的内地项目倒有48个,去年完成或今年发展的涉及16个项目。另外,自去年1月至今年2月,“长和系”平均每两个月就会有内地土地进账,总投得土地的可建楼面面积超过520万平方米。

      新鸿基地产的2007年下半年业绩报告也显示,截至去年年底,其在内地的土地储备可建楼面面积超过527万平方米。其中497万平方米为发展中物业,且高级住宅及服务式住宅比重占70%以上。另外,去年下半年公司又获得3个内地项目,可建楼面面积共约700万平方米。恒基地产(0012.HK)的2007年下半年业绩报告也显示,截至去年年底,其所持有的土地储备达452万平方米,可建楼面面积1163万平方米,其中近80%为住宅物业。同样,去年下半年,恒基地产在长三角及中部多个城市新增了9个项目。

      不过在投资策略上,香港地产商未来似乎更致力于提升效益及可持续发展。长江实业表示,现有土地储备可供公司未来5-6年发展,对于内地,公司会以“积极而审慎”的投资策略开拓物业高增长的市场。恒基地产也表示,公司内地业务的发展方针是一线城市与二线城市并重,并以开发大型项目为主,“务求令土地有效运用,从而提升物业长远增值能力”。

      “当调控成为一种常态,房地产行业内也悄然发生着适应性的变化。”世邦魏理仕中国区住宅部高级董事陈炜表示,与一些内地开发商“短、平、快”的操作不同,香港地产商更懂得把握区域性机会,而在调控环境下,他们会更谋求长期、良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