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广告
  • 4:焦点
  • 5:观点评论
  • 6:时事国内
  • 7:时事海外
  • 8:时事天下
  • A1:市场
  • A2:股市国内
  • A3:基金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7:期货
  • A8: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 B1:公司封面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特别报道
  • B8:上证商学院
  • C1:理财封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港股直击·股金在线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钱沿周刊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专版
  • D4:环球财讯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D29:信息披露
  • D30:信息披露
  • D31:信息披露
  • D32:信息披露
  • D33:信息披露
  • D34:信息披露
  • D35:信息披露
  • D36:信息披露
  • D37:信息披露
  • D38:信息披露
  • D39:信息披露
  • D40:信息披露
  • D41:信息披露
  • D42:信息披露
  • D43:信息披露
  • D44:信息披露
  • D45:信息披露
  • D46:信息披露
  • D47:信息披露
  • D48:信息披露
  • D49:信息披露
  • D50:信息披露
  • D51:信息披露
  • D52:信息披露
  • D53:信息披露
  • D54:信息披露
  • D55:信息披露
  • D56:信息披露
  • D57:信息披露
  • D58:信息披露
  • D59:信息披露
  • D60:信息披露
  • D61:信息披露
  • D62:信息披露
  • D63:信息披露
  • D64:信息披露
  •  
      2008 年 4 月 10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5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5版:观点评论
    低粮价不利于粮食安全
    用金融试验检验人民币升值的“减速效应”
    冷眼看美国对次债危机“秋后算账”
    “返航门”:经济制衡缺位下的公共事件
    公司治理
    亟需创新思维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公司治理亟需创新思维
    2008年04月10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倪小林
      ⊙倪小林

      

      美国最近不少公司高管拒绝高薪,成为市场关注的热点。市场不确定性风险加大,那些公司高管从道义的角度感到,领了这烫手的高薪风险很大。资本市场的动荡把那些长时间备受人关注的CEO们推向了十分尴尬的境地,华尔街股指缩水使CEO的高收入凸现在公众视野中。近日,国内的公司高管收入问题也引起热议。中美两国高管对待高薪的态度对比,显示出公司治理需要新的思维。

      公司高管是近十几年来十分热门的职业。美国商业周刊曾经评论,如今经济舞台是“论功领赏”时代,每年CEO的收入都赚得盆满钵溢。据调查,2004年度367位首席执行官的平均收入为960万美元,而且呈逐年增长趋势。

      从以上描述我们可以看到,公司高管能够领到高薪的前提是“论功领赏”,也就是说,企业效益增加一定是高管收入的基础。当时华尔街股市一路飙升,企业股价上升还导致执行官的期权股票也一路飙升。公司高管尤其是上市公司高管人员收入,是一个涵盖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之后,全球化浪潮中最为显眼的创意就是股权激励,股东也愿意花高薪聘用人才。

      不过,这个创意早在几年前就遇到极大的挑战。首先,经济全球化带来复杂的利益重组,股东对于执行层高管越来越挑剔,近几年,首席执行官频频被炒鱿鱼就源于此;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执行层高管的收入日益攀升,公司用人成本越来越高,已经导致一些公司治理回归到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一。有的高管导致公司经营收入下降,股票价格下跌,约定的年薪依然不变,在美国管理界曾经引起过极大的非议,管理专家认为,人才不分良莠都能获得过高酬薪,预示着公司高管已经成了一些人的“避风港”。

      综上所述,关于公司高管的高收入问题,并不是全球资本市场的新鲜课题,即使在我们资本市场尚处于发展时期,近几年每年都有一些公司执行层高管的巨量收入受到投资人或者公众舆论的非议。我们假如仍然沿用“论功领赏”的逻辑,当金融危机出现之后,企业股值纷纷缩水,有的企业甚至因此倒闭,首席执行官又该如何领赏呢?如果真要用“论功领赏”来衡量,公司治理中的一些约定条款必然产生富有戏剧性的效果——无功也要领赏。

      因此,笔者以为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天职,公司高管酬薪并不是单纯用高低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如果仅用一般的社会道德标准约束经营人才,以期自我降低收入是不现实的。因此,对诸如年薪、期权这些公司治理中离不开的重要工具,必须进行新的界定,设计更加适合应对风险的约束条件。不然,公司高管恶意套现甚至操纵股价兑现期权的现象将会不断重复上演。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还没有遇到像美国那样复杂的问题,但是,公司高管为高位套现而辞职,高管年薪与公司业绩不完全对称的现象已不断出现,这都直接损害了投资人的利益。由此,不能把高管年薪高低问题简单化处理,而需要依据新的市场变化,对于公司治理的严峻性和迫切性有清醒的认识,拿出解决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