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杰
次债危机终于压不住了,它此前被压制的力量以更狰狞的面目显现出来。对次债危机损失的估计,从开始的千亿美元,发展到了万亿美元。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全球金融机构未来两年可能会遭受9450亿美元的损失。
这里所指的仍然主要是直接损失。实际上,从2007年2月美国抵押贷款风险浮出水面到去年8月31日的半年时间里,欧洲就为挽救次债危机注资6441.55亿美元,至今的注资额已经超过万亿美元,再加上美国的数千亿美元注资,仍无法阻止次债危机的恶化与蔓延。人们终于发现,次债危机其实隐藏在一个深不可测的黑洞之中。
面对愈演愈烈的次债危机,美国开始了一场深刻的反思,一些责任人或疑似责任人遭到“秋后算账”。
第一个被“秋后算账”的是撒切尔夫人和里根。世界著名投资大师索罗斯将目前全球信贷危机归咎于上世纪80年代英国的撒切尔夫人和美国的里根总统执政时期形成的环境。当时,贷款业务迅速扩张,银行和金融市场监管放宽。撒切尔夫人和里根信奉自由放任主义,相信市场的自我调整机制,最终造成了目前的房地产泡沫,接着又演变为信贷市场危机。
显然,经济自身的调节机制不应该被神化,它也有失灵的时候,需要政府的有形之手予以调整,否则,放任自流的结果有可能在浑然不觉中制造并累积矛盾。因自身调节机制失灵所制造出来的矛盾更隐蔽更难以发现,也更不容易提前化解。在我国推行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次债危机悲剧值得我们借鉴。
第二个被“秋后算账”的是格林斯潘。已从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位子上退休的格林斯潘三年前还被尊为“史上最伟大的央行行长”,但随着次债危机的蔓延,人们开始把问题归结到他头上,认为格林斯潘在任最后几年实行的低利率和在监管方面的放任政策,为当前的金融危机埋下了祸根。当然,格林斯潘对这种指责坚决不认可,他委屈地说:“以前我常常莫名其妙地受到称颂,现在又莫名其妙地遭到责难。”
但是,如果对照一下美国次级抵押贷款的发展就不能发现,格林斯潘的低利率政策的确埋下了隐患。为了刺激经济增长,美联储逐渐放松金融管制,鼓励金融产品创新,金融机构不仅向购房者提供低利率贷款,还通过减税等方式鼓励购房者重新融资。追溯起来,这不正是次债危机的根源吗?
无论是调控经济增长还是鼓励经济发展,都应该考虑到“度”的问题,任何政策措施一旦过度就容易埋下隐患,遭到市场以极端方式给予的报复性调整。次债危机是否因格老引起不好说,但至少与他的政策失误有关却是不争的事实。当然,把责任全部归结到格老身上也是不厚道的。
第三个被“秋后算账”的是包括布什在内的美国政府主要领导人。一些经济学家指责美国政府高官忽略次债危机的损失与危害,掩盖问题,贻误了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这种批评显然也不够“厚道”,美国政府高官如果不是尽可能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声称次债危机危害不大,会有那么多国家拿着真金白银向美国市场注资吗?会有那么多资金蜂拥到美国抄底吗?这种错误信息在某种程度上误导了其他国家的投资者,使他们在茫然不觉中充当了为次债危机买单的冤大头。
第四个被“秋后算账”的是伯南克。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著名经济学家Allan Meltzer认为,为了完成拯救贝尔斯登的计划,伯南克使纳税人承担了300亿美元的风险。美联储似乎没有与摩根大通进行很好的谈判,而是急于完成交易,这使得摩根大通从中获利。在货币政策方面,美联储目前重复上个世纪70年代的错误,关注重点在通胀和失业率之间来回摇摆。
我相信伯南克一定会感到非常为难。由于前任做得太优秀,他无论怎么做都难以博得公众的满意。继续走格林斯潘的老路,人们会说他因循守旧,不能创新。如果另辟蹊径,可能被人指责为华而不实,标新立异。因此,伯南克整体上还是走了稳妥路线,既延续了格林斯潘时期的一些政策思路,又有自己的独特行事风格。所谓时势造英雄,谁让伯南克正好赶上次债危机爆发呢?“重复上个世纪70年代的错误”也实属无奈啊。
第五个被“秋后算账”的是美国国会。有经济学家指责,使市场复苏的动力在于让人们相信房地产市场的问题已经解决,但是美国国会采取的一些措施使问题更严重,因为房产所有者会认为国会将拯救他们,觉得没有必要将房屋降价出售,导致问题继续累积。
这其实是一个两难选择。如果美国国会对饱受次债危机煎熬的民众充耳不闻、视而不见,一定会遭到民众的指责;而表露出积极的态度,又使得民众将希望全部寄托在政府的拯救上面,而不愿意顺势降低房价,导致次债危机无法通过民众对部分利益的让渡得到缓解。
但是,不管怎么说,次债危机已经恶化,由此造成的负面影响正在扩大。当美国人进行“秋后算账”的时候,显示出来的其实是他们对次债危机的深刻认识与反省,我们应该从中汲取教训,避免次债危机悲剧在我国上演。从这个角度来看,美国对次债危机“秋后算账”,我们不应带着娱乐化的心态去看待,而应该以严肃的态度去认真关注——看看美国人到底反思出了哪些经验与教训。否则,假如次债那样的危机爆发,再“秋后算账”还有多大意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