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焦点
  • 4:要闻
  • 5:观点评论
  • 6:时事
  • 7:时事天下
  • 8:信息披露
  • A1:市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7:期货
  • A8: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 T1:艺术财经
  • T2:艺术财经·市场
  • T3:艺术财经·视点
  • T4:艺术财经·焦点
  • T5:艺术财经·市场
  • T6:艺术财经·收藏
  • T7:艺术财经·资讯
  • T8:艺术财经·人物
  • B1:公司封面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1
  • B6:产业·公司
  • B7:信息披露
  • B8:汽车周刊
  • C1:理财封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操盘计划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专栏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环球财讯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D29:信息披露
  • D30:信息披露
  • D31:信息披露
  • D32:信息披露
  • D33:信息披露
  • D34:信息披露
  • D35:信息披露
  • D36:信息披露
  • D37:信息披露
  • D38:信息披露
  • D39:信息披露
  • D40:信息披露
  • D41:信息披露
  • D42:信息披露
  • D43:信息披露
  • D44:信息披露
  • D45:信息披露
  • D46:信息披露
  • D47:信息披露
  • D48:信息披露
  •  
      2008 年 4 月 11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C8版: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C8版:专栏
    员工新概念:雇员?No! 合作伙伴? Yes!
    热钱,对新兴市场究竟意味着什么
    “日本经济已不在一流之列”
    暂时领先者不该有的历史失忆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员工新概念:雇员?No! 合作伙伴? Yes!
    2008年04月11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黄建东
      员工新概念:

      雇员?No! 合作伙伴? Yes!

      ◎黄建东

      彼得·德鲁克管理学院

      从区区5000美元创办资金起家,成长为年销售12亿美元的跨国公司,听起来也太神了些。可这就是位于美国犹他州小城普罗沃的如新集团“Nu Skin” 的真实故事。这家以生产护肤品和保健品闻名的公司,以温馨和谐的工作氛围、富有创新精神和人文关怀的企业文化激励着全球数以万计的员工。如新集团创办人、董事会主席罗百礼对此的解释是“员工们走进如新不仅有了份工作,同时也成了不可能独力完成的奇迹的参与者。也许员工们刚来如新时是为了收入,渐渐地他们是为了理想而待在这里。”罗百礼认为企业当然要使员工的待遇好过别家公司,但是引入带领员工一起实现高尚人生目标的机制更重要。他说,就目前而言,没有比这更好的把大家凝聚在一起的方法了。

      在中国福建,有一家并不太知名的制鞋企业,老板一直在思考如何让员工打破 “我只是一名打工者”的心态。因为他深知,如果员工都只把自己看作打工者,只想着挣钱,那就不可能自发地努力工作,更不可能对企业产生归属感。必须使员工意识到:只有他们与企业共同努力,企业发展了,他们自身也才能发展。经过一番调研与仔细观察,老板发现,绝大多数员工都有很强的进取心,都想通过自身努力做出属于自己的一番成就,关键在于企业是否给他们提供足够大的发展平台和空间,是否能让他们觉得自己的努力不仅仅是为了企业,也是为了他们自己。

      2006年,这家制鞋公司成立了“总裁班”,这可不是一般人所理解的“培训班”,而是员工与公司高层的沟通平台,通过这个平台,高层管理者向员工传达的信息是:“并不是只有供应商、客户才是企业的合作伙伴,员工也是我们的合作伙伴。”2007年,公司向员工宣布,要在全公司范围内评选“最佳合作伙伴”,无论谁,只要当好自己岗位的主人,为企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就是公司的合作好伙伴。在年底的“2007年度员工表彰总结大会”上,几十名老员工从董事长手上接过了“2007年最佳合作伙伴奖”,还有一本《新主人翁精神》。

      在传统的管理者看来,我是老板,你是雇员。你为我工作,我付给你薪水;你干得好,我多付给你,你干的不好,我就少付;如果有不满意的,就请他走人。把员工看成是“合作伙伴”,新鲜!

      其实,很早以前,管理者就有了所谓“内部客户”的说法。“内部客户”指的就是企业不同的部门及其员工。企业要为被称为“上帝”的企业外部客户服务,同时也要为被称为“内部客户”的员工服务。这个道理,现在已被很多企业接受。但是真正把员工看成是企业“合作伙伴”的,却还并不多。

      对于公司里越来越多的知识工作者说来,是把他们看成是公司的下属还是事业伙伴更有着现实意义。

      知识工作者对待组织和个人的看法,完全不同于将近一个世纪前泰勒发现科学管理时代的体力劳动者。 知识工作者要求把自己和企业的关系从过去的上下级关系、从属关系转变为平等的交换关系,即员工为企业创造财富,企业为员工提供报酬和职业发展空间。知识工作者普遍表现为更忠诚于自己的专业和职业,而不是忠诚于“雇用”自己的企业。这是因为知识工作者是凭借着他所掌握的知识在工作,因此,知识工作者更希望有自由的空间和平等的文化。换句话说,如果企业不能真正地尊重知识工作者,就不可能挽留员工的心。随着社会的进步,知识在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知识工作者与企业的关系也在发生着变化。“对于大多数知识工作者和组织而言,他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是谁也离不开谁的关系。”正像德鲁克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中指出的那样:“今天的社会有两种需要:对组织而言,需要个人为其做出贡献;对个人而言,需要把组织当成实现自己人生目标的工具。” 对知识工作者说来,这一点特别重要。“因为,经济报酬也是对知识工作者的一种制约因素,但光有经济报酬并不等于有了一切。知识工作者还需要机会、需要成就、需要实现、需要价值。”

      因为企业的“雇员”在变化,企业与其“雇员”的关系也在变化,企业对“雇员”的管理观念以及管理方法也必须跟着变化。“如何做一个好员工”一类手册上说,去招收那些具有16种、18种或者32种能力的员工,可是,如果员工真具有那么高的能力和素质,他早就自己去当老板了,还会到你的企业来“打工”?

      所以,德鲁克又说:

      “企业越来越需要采取管理‘合作者’的方法管理‘雇员’,而合作关系的定义也指出,在地位上,所有合作者都是平等的。合作关系的定义还指出,不能向合作者发号施令,他们需要被说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