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焦点
  • 4:要闻
  • 5:观点评论
  • 6:时事
  • 7:时事天下
  • 8:信息披露
  • A1:市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7:期货
  • A8: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 T1:艺术财经
  • T2:艺术财经·市场
  • T3:艺术财经·视点
  • T4:艺术财经·焦点
  • T5:艺术财经·市场
  • T6:艺术财经·收藏
  • T7:艺术财经·资讯
  • T8:艺术财经·人物
  • B1:公司封面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1
  • B6:产业·公司
  • B7:信息披露
  • B8:汽车周刊
  • C1:理财封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操盘计划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专栏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环球财讯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D29:信息披露
  • D30:信息披露
  • D31:信息披露
  • D32:信息披露
  • D33:信息披露
  • D34:信息披露
  • D35:信息披露
  • D36:信息披露
  • D37:信息披露
  • D38:信息披露
  • D39:信息披露
  • D40:信息披露
  • D41:信息披露
  • D42:信息披露
  • D43:信息披露
  • D44:信息披露
  • D45:信息披露
  • D46:信息披露
  • D47:信息披露
  • D48:信息披露
  •  
      2008 年 4 月 11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8版:汽车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8版:汽车周刊
    “拐点论”悬疑笼罩2008年汽车业
    解读汽车股2007年报:怎一个好字了得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解读汽车股2007年报:怎一个好字了得
    2008年04月11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吴琼
      2007年,在欧美国际汽车巨头们惨淡经营之际,中国汽车业则“笑傲江湖”——无论是销量还是盈利的增长都令人眼红,以致于国外汽车业将中国视为一块“热土”。

      近日,随着中国汽车类上市公司纷纷披露年报,中国汽车业2007年的良好收成进一步呈现出来。记者在对汽车集团高层、知名业界分析人士的采访中发现,中国汽车业2007年呈现四大态势:即商用车业绩高于预期;低端品牌盈利能力下降;企业进入第二波大手笔投资自主品牌高潮期,但第二批自主品牌汽车尚未进入获利期;整体上市推高企业收益。

      但是,进入2008年,中国汽车业面临严峻的发展压力:更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不断上涨的原材料价格,出口频频遇到贸易壁垒。有实力的汽车企业正在积极应对:或大举投资自主品牌研发、拓宽产业链;或通过金融手段提升汽车销量。

      ⊙本报记者 吴琼

      

      2007年,中国汽车业依然是风景独好。

      在大洋彼岸的美国通用汽车、福特汽车分别亏损387亿美元、27亿美元的同时,一汽集团、上汽集团、东风汽车集团、长安汽车集团等16家汽车工业重点企业(集团)利润创出五年来新高,达610.07亿元,同比增长65.14%。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这16家企业(集团)占据了全行业近半的销售收入和利润。

      近日,记者对已披露年报的汽车类上市公司进行初步统计后发现,多数中国汽车类上公司的表现优于行业平均水平。

      

      行业增长高于预期

      整体上市提升业绩

      透过部分汽车类上市公司的报表,可以发现:中国汽车类上市公司呈现出四大特征。

      第一大特征如长江证券汽车分析师易俊丰所言,“商用车业绩明显高于预期,且2008年预计仍将持续。”

      在轻卡市场上,表现最为突出的莫过于福田汽车。其年报显示,2007年,福田汽车共实现278亿余元的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约40%;净利润达3.88亿,同比增长642.88%。在福田汽车的主营业务收入中,轻卡占60%的份额。

      2007年中国重型货车(总质量>14吨)销量达9.31万辆,同比增长69%;重卡成为涨幅最大的细分市场。在该领域居垄断地位的中国重汽、潍柴动力均发布了预增公告,其中中国重汽预计其2007年业绩同比大幅增长150%至200%。

      易俊丰认为,“2008年仍有8、9个省市将实行新的计重标准,将进一步刺激重卡需求,故2008年重卡仍将保持高增长。但2009年,随着未实行新计重标准的省市减少,国内重卡市场将可能出现拐点。”

      第二大特征表现为低端自主品牌的盈利率正在不断下降。以东风汽车的轻卡为例,2007年销量达114606辆,同比增长14.3%;但毛利率却出现较大幅度的下滑,减少了1.11个百分点。

      第三大特征是,中国汽车集团再次萌生打造自主品牌乘用车的冲动,但新打造的低端自主品牌轿车未见盈利。长安汽车的年报显示,2007年,长安汽车本部亏损1亿元。本部生产的车型有自主品牌的CM8、奔奔、杰勋及交叉乘用车。而作为长安汽车另一自主品牌生产基地的江铃控股,主要生产陆风系列乘用车。2007年江铃控股利润为0.98元,扣除控股41%的江铃汽车(江铃汽车净利润约为7.59亿元),可见江铃控股自主品牌亏损了2亿余元。

      第四大特征为整体上市推高上市公司业绩。“尽管部分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利润增长幅度较大,但2007年与2006年可比性不强。”国泰君安汽车分析师张欣表示,“因为2006年底、2007初,一些公司进行了资产置换或者整体上市。”以上海汽车为例,2006年11月,上汽集团的核心资产正式进入上海汽车,因此以50%的股权计,上海大众、上海通用仅11月、12月两个月的销售利润和收入计入上海汽车。此前,因上海汽车持股上海通用20%,故上海通用的销售收入不计入上海汽车,仅作为投资收益计入上海汽车的利润。

      

      自主研发投下重金

      利率贡献未来可期

      相比2007年,2008年中国汽车业面临的形势显然较为严峻:不断上涨的原材料价格,难以上涨的成品价格,激烈的市场竞争。为此,各家汽车公司纷纷采取不同的对策。

      对策之一就是,基于产品的未来竞争力、提高盈利能力的考虑,各大汽车企业尤其是主战乘用车的汽车企业大举投资自主品牌的研发和生产。

      在自主品牌的投入上,上海汽车及其母公司上汽集团投资规模居国内上市公司及前三大汽车集团之首。且不谈此前上汽集团的研发投入,单论上海汽车就相当可观。根据上海汽车2007年财报显示,2007年12月,上海汽车发行可分离债共募集约63亿元,其中自主品牌一期、二期分别计划投资36.8亿元、36.72亿元。目前,自主品牌建设一期已投资了6.08亿元。此外,上海汽车计划技术中心一期投资6.34亿元,目前已投资1.59亿元;计划技术中心研发设备投入12.9亿元。

      在上汽集团之外,一汽集团也在自主品牌乘用车上投下巨资。根据一汽集团子公司一汽轿车年报显示,其计划投资21亿元,其中自主品牌投资超过15亿元,占总投资的七成左右。自主品牌轿车B131的技术改造中,固定资产投资高达8.21亿元。

      此外,在一汽轿车的第二发动机厂新厂区自主开发B级轿车发动机,自主研发投资达6.95亿元,未来产能将从5万台提升到9万台,该款发动机主要匹配自主开发的B、C级轿车,投资的建设期为一年半。

      这些汽车类上市公司之所以大手笔投入自主品牌研发,主要动力源于自主品牌的成长潜力和未来的利润贡献力。

      在前三大汽车集团及其旗下子公司中,初尝自主品牌“甜头”的有上海汽车和一汽轿车。尽管目前暂无法确认自主品牌运营实体的收益,但上海汽车自主品牌荣威和一汽集团奔腾销量理想却是不争的事实。上汽集团一位高层在机构投资者见面会上曾表示,“未来数年后,自主品牌将成为支撑公司高速发展的推动器。”

      招商证券汽车分析师汪刘胜显得更为乐观,“2008年,自主品牌将支撑各家汽车公司业绩高增长。”汪刘胜的这一推断源于一汽轿车。根据一汽轿车的年报显示,2007年上半年,其整车毛利率仅为21%;但2007年下半年,一汽轿车的整车毛利率超出了28%。

      “导致一汽轿车整车毛利率提高的主因就是自主品牌销量的提升。自主品牌轿车奔腾的月度盈亏平衡点为月销2000辆。2007年上半年,奔腾月销量约为1000辆;2007年7月份后,奔腾月销量达到2000辆左右;2007年12月,奔腾月销量达4000余辆。”

      另一对策为加速产业与金融的结合,如通过汽车金融公司、财务公司对经销商、消费者发放贷款等方式,来增强公司下属品牌的竞争力,推动销量增长。在规模做大的同时,汽车金融公司也实现盈利。

      据统计,2007年中国汽车金融公司首次实现大范围的盈利。来自上海博思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的数据显示,2007年,已开业的8家汽车金融公司实现盈利约1647万元。这8家公司总资产达284.98亿元,其贷款余额达255.15亿元,总负债为228.22亿元,所有者权益为56.7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