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焦点
  • 4:要闻
  • 5:观点评论
  • 6:时事
  • 7:时事天下
  • 8:信息披露
  • A1:市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7:期货
  • A8: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 T1:艺术财经
  • T2:艺术财经·市场
  • T3:艺术财经·视点
  • T4:艺术财经·焦点
  • T5:艺术财经·市场
  • T6:艺术财经·收藏
  • T7:艺术财经·资讯
  • T8:艺术财经·人物
  • B1:公司封面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1
  • B6:产业·公司
  • B7:信息披露
  • B8:汽车周刊
  • C1:理财封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操盘计划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专栏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环球财讯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D29:信息披露
  • D30:信息披露
  • D31:信息披露
  • D32:信息披露
  • D33:信息披露
  • D34:信息披露
  • D35:信息披露
  • D36:信息披露
  • D37:信息披露
  • D38:信息披露
  • D39:信息披露
  • D40:信息披露
  • D41:信息披露
  • D42:信息披露
  • D43:信息披露
  • D44:信息披露
  • D45:信息披露
  • D46:信息披露
  • D47:信息披露
  • D48:信息披露
  •  
      2008 年 4 月 11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8版:汽车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8版:汽车周刊
    “拐点论”悬疑笼罩2008年汽车业
    解读汽车股2007年报:怎一个好字了得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拐点论”悬疑笼罩2008年汽车业
    2008年04月11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宦璐
      2007年,是中国汽车行业业绩拉出长阳的一年,沪深两市汽车类上市公司也纷纷捧出亮丽年报。就在“春光”一片明媚时,怎奈寒流悄然袭来。在进入2008年后,更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不断上涨的原材料成本,屡创新高的能源价格,令中国汽车业面临严峻的发展态势。一时间,“2008年汽车行业整体将处于景气回落周期”甚嚣尘上,在“满产满销”的叫好声中略显突兀,让人不由对2008年汽车行业的走势心存疑虑,也不得不保持一份警惕。

      ⊙本报记者 宦璐

      

      从“增持”到“中性”,沪深股市汽车股的评级在短短三个月的时间里应声而降,股价也飞流直下。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汽车股的“龙头老大”上海汽车股价自去年10月15日创出32.9元历史新高后,一路下行至今年4月2日的12.37元,跌幅高达62.4%。

      究其原因,固然有股市回调的影响,汽车股自然不能幸免。但是,汽车股沦为本轮调整的“重灾区”之一,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汽车行业在2008年面临太多的不确定因素。

      悲观派:景气“拐点”

      一个客观的事实是,基金自去年四季度开始就对汽车股大量减仓,导致股价一路下跌。从2007年4季度和2007年3季度持有汽车股的变化情况来看,11家汽车重仓股被基金减持,基金对汽车及配件行业的配置处于低配状态。

      从外部因素看,2008年高油价、经济景气下行和成本因素都将对汽车行业估值形成压力。而从行业自身的运行规律看,从2005年开始的一轮景气周期到2007年已达峰值,汽车行业的估值水平因此将回归合理,2008年难有超越大势的表现。

      联合证券分析师姚宏光在名为《景气高峰已过,估值将归合理》的研究报告中,将汽车行业评级下调至“中性”。他对《上海证券报》重新解读这份研究报告时称,“我不是看空汽车行业,如果是,我的评级就不是‘中性’,汽车股仍然是个好的选择。”

      他认为,从2006年至2007年,从证券投资的角度来看,投资汽车股能获得超额收益。相对于沪深300,汽车股的估值折扣较低。但这种情况在今明两年将不会出现。

      客观地说,现在汽车行业的基本面发生了变化,一个最直接的变化就是汽车赢利增速快速下降。“产能高速利用,边际效应递减,产能利用率也将下降。可以预计的是,进入2008年以来,去年高速增长的汽车厂商都会纷纷扩产,形成3至5年的产能储备,不可避免地造成产能过剩。”

      同样,中金公司在今年2月出台的一份研究报告中也指出,宏观背景和行业规律共同推动汽车行业整体景气回落。2008年,汽车行业将面临趋紧的宏观经济环境,国际油价在高位徘徊、人民币加速升值等都给行业带来挑战。汽车行业在经历了2006、2007两年销量和利润的高速增长后,销量增速已连续5个月回落,出现明显的减速信号。

      因此,中金公司研究员认为,2008年汽车行业整体将处于景气回落周期,行业销量、收入和利润增速将分别放缓到14%、15%和14%,少数细分行业甚至将出现销量下滑。

      与此同时,财富效应的消失也难免会对汽车消费造成影响。此外,自主品牌隐忧也是压跨汽车股的“最后一根稻草”。

      平安证券研究所汽车行业分析师余兵认为,汽车类股票下跌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出于对自主品牌的担忧。以长安汽车为例子,其90%的收益来自投资收益,如长安福特马自达和长安铃木,其自主品牌的贡献非常小。

      今明两年自主品牌的研发、资本支出加大,将使自主品牌成为一个“烫手山芋”。联合证券分析师姚宏光认为,自主品牌需要培育期,其对行业贡献度为负数。从2007年至2009年,特别是在今明两年,各自主品牌企业都会有大的投资,资本支出都将有30亿,上汽更达到60亿元。

      以长安汽车来看,微车这部分很稳定,但自主品牌的研发、经营成本就有3个亿,企业在自主品牌这块要亏损2亿至3亿元。

      当然,自主品牌的发展必然要经过阵痛,但问题在于资本市场对于这一阵痛缺乏耐受力。

      乐观派:满产满销

      “满产满销”的客观数据是乐观派的有力武器。

      来自中国工业协会的朱一平告诉本报记者,一季度,汽车销售达到257.87万辆,同比增长21.42%。分车型看,商用车的销售增速为24.06%,好于上年同期,乘用车销售增速为20.41%,略低于上年同期。一季度汽车产销率为102.36%,也处于一个较高水平。她认为,在通货膨胀、原材料涨价和南方冰雪灾害等不利因素影响下,我国汽车工业一季度仍保持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的增长速度,说明该行业2008年增长动力依然强劲。

      另外,业内人士表示,内需和出口市场的增长预期仍然乐观,预计2008年汽车销量增长率仍将达到16%至18%,未来5年复合增长率有望维持在10%以上水平。

      在平安证券研究所汽车行业分析师余兵看来,销量和赢利增长在今年都将没有问题。当然,在去年庞大的基数之上,销量和利润的增长幅度会有所下降,但汽车行业的基本面没有大的改变。

      余兵对本报记者表示,现在来看,轿车行业的股票下跌较快,但客车和零部件企业下跌情况没有大盘那么严重。具体企业要具体对待。比方说上汽,去年20亿的赢利是来自股票收益,投资者料今年很难达到这个水平。长安汽车的大部分收益来自长安福特马自达,其在南京的发动机、整车厂的投资规模很大,投资收益在短期内很难见效,也在很大程度上拖累了长安汽车的股价表现。

      国泰君安的行业研究员张欣则是更坚定的汽车行业乐观派,他对行业评级仍是“增持”,认为2008年汽车行业的盈利增幅要高于产销增幅。不过,他也表示,个股需区别对待。原材料等固定成本增加是一方面,但是还是有压缩的空间。另外,产品结构的调整和可变成本的控制,以及整合,才能确保最终盈利的持续增长。

      “目前热议的所谓‘估值滑坡’,我个人认为是个‘伪命题’,估值怎么存在滑坡呢?因为估值标准,比如市盈率PE是确定的,那么,在股价下跌时,投资价值反而是提高的。”

      资深汽车分析师贾新光则认为,从一季度的情况来看,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速已经放缓,说明汽车市场的增长碰到了很大的阻力。在去年超速发展的背景下,配套、油荒、城市道路建设跟不上等不利因素一一凸显,因此,要保持一个合理、稳定的增速,是中国汽车工业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每年的增量保持在100多万就足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