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金伦敦投资有限公司特约经济学家和金融投融资顾问,现居伦敦
仅仅几年前,走在伦敦金融城街头,还很难发现一张中国面孔。可是今天,一些来自中国大陆的留学生和在英国长大的华裔开始频繁穿梭在这个“一平方英里”的世界金融大舞台上了。
许多在英国的中国年轻人,把跨入伦敦金融城作为自己的职业最高目标。可能由于英国是一个小岛国的缘故,向外发展至关重要。在世界金融之都当中,伦敦金融城的国际化色彩也最浓。英国银行业约半数资产由外国银行持有,逾200家授权银行的三分之二来自海外,数目约为法兰克福或纽约的两倍。有趣的是,伦敦金融城的美国银行多于纽约的美国银行,而伦敦金融城的日本银行数目也高于东京的日本银行数。由于地理位置及时差等关系,许多美国银行更以伦敦金融城为基地管理其中东甚至远东的业务。
伦敦金融城的大批从业人员来自外国,且也不限于欧盟,而是来自世界各地。许多人对伦敦金融城的年轻化、充满活力感到自豪。8000多名平均年龄31岁的金融从业人员为伦敦金融城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保证了它的活力和前途。
伦敦金融城接受了大批东欧国家的人才,给他们提供了比其他欧洲金融中心更好的条件。JP摩根在伦敦金融城的雇员中,有大批来自德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他们总在周末坐“欧洲之星”火车回家度假。比起他们,来自中国的年轻人已经显示出了很强的竞争力,他们都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思维敏捷,英语流利,他们来伦敦金融城进修、学习和工作,是为了探索中国未来的金融发展之道。
在英国前首相布莱尔执政期间,开始把教育,特别是海外教育作为国民经济的一项支柱产业来发展,为配合这一战略,英国的就业环境也有了一定改善。除了放宽留学生打工的限制外,在全职就业和移民政策等方面也做了一些调整。如在英国获得学位者,可以获得两年签证,以方便找到工作并获取相关经验。其实,要想在英顺利找到工作,其实也不像一般人想象的那样比登天还难,关键是要做个有心人。首先,你须对英国公司希望雇佣什么样的职员心中有数。其次,要真正得到雇主,尤其是一些大企业的赏识,应充分展示出自己所具备的高素质:流畅的英语表达能力,很强的专业知识背景,擅长与人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强烈的上进心等等。此外,相关工作经验虽非必不可少,却也极为重要。
大多数中国人在伦敦金融城从事分析研究工作,比如设计交易模型和风险管理模型,可以说是为前方交易员提供武器。这源于许多中国留学生出自数学、物理等专业。当然,相对而言,交易员或基金管理人的提成高一些。这个岗位由于是真刀实枪在交易场上搏杀,所以在公司内更受重视。一般比较成功的交易员年薪有几十万英镑。有一位来自中国的女交易员,跳槽于高盛和瑞银之间,业绩出色,年收入超过百万英镑。
作为台面人物,投资银行家在这里当然最为体面的,他们的主要任务是筹措资金或是帮助公司从事购并业务,不过很多交易却是在饭桌或是高尔夫场上完成的。受限于文化背景和语言要求,华人投资银行家在伦敦金融城的发展并不容易。当然,从事财务顾问、律师、会计师、人力资源顾问、信息管理顾问等职务的并不在少数。
“崇尚创业,却可以拥有自己的生活”,伦敦金融城可以称得上是独一无二的地方,尤其是对比连休假都会有负罪感的在纽约华尔街工作的专业人士,更是如此。但是,这里是世界金融的枢纽和心脏,在这里上班,想要不被黑压压的一片西装所淹没,经常加班到深夜,甚至周末也常耗在办公室里的工作状态便成了许多中国人的必经之路。金融和象牙塔不同,和人打交道并不比和数字打交道轻松,人事斗争中被排挤出的天才、博士不在少数。因此,许多中国人总结了四大保护法则:一、每天工作时间不能少于 10 至 11 个小时;二、有时刻意加班加点,在公司树立工作刻苦的形象;三、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世故老练地处事待人;四、在八小时内工作务必表现出游刃有余的样子,否则别人认为你能力有限,不能胜任更大强度的工作。在冷酷的金融界,只有你自己才是保护神。
《曾国藩》是一些金融城中国从业者所推崇的读物。他们特别欣赏的是,曾国藩勒紧裤腰囤积军饷,留住人才,成就了一代功勋——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You are as good as the money you make——你能挣多少钱,就证明你有多大的实力。这是金融城从业者的一句箴言。在高手如云的伦敦金融城里做交易,成功一次不难,难的是连续保持高速增长。即使曾经是“明星交易员”,如果连续一两年业绩不佳,也不得不卷铺盖走人。一次被辞退下一次还可能找到工作,两三次以后,没有公司还会把资金交给这个人。因此,保持对金融交易的一种天生的“直觉”相当重要。
伦敦金融城第679任市长史达德上任选择的口号是:“伦敦金融城——学习之城。”在中国五年的工作经历令他意识到,知识的转让是双向的。他曾经说:“在中国,关于战略规划方面我就学到很多东西,在谈判和技巧方面也学到很多。中国人非常聪明,他们能想出各种各样的方法,能找到最容易而又不至于引起冲突的方法来达到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