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特别报道
  • 3:焦点
  • 4:特别报道
  • 5:要闻
  • 6:时事
  • 7:观点评论
  • 8:金融·证券
  • 9:信息披露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A1:公司封面
  • A2:上市公司
  • A3:公司调查
  • A4:产业·公司
  • A5:信息大全
  • A6:信息大全
  • A7:上证研究院·经济学人
  • A8:上证研究院1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B1:理财股经
  • B2:开市大吉
  • B3:个股精选
  • B4:股民学校
  • B5:维权在线
  • B6:财富人生
  • B7:专栏
  • B8:书评
  • C1:基金周刊
  • C2:基金·基金一周
  • C3:基金·封面文章
  • C4:基金·基金投资
  • C5:基金·基金投资
  • C6:基金·投资基金
  • C7:基金·投资基金
  • C8:基金·投资者教育
  • C9:基金·投资者教育
  • C10:基金·QDII
  • C11:基金·海外
  • C12:基金·数据
  • C13:基金·数据
  • C14:基金·互动
  • C15:基金·研究
  • C16:基金·对话
  •  
      2008 年 4 月 14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7版: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7版:专栏
    伯南克左支右绌
    制造了通胀?
    管制行为与时间不一致 后果很严重
    《反垄断法》有个最大软肋
    中国人在伦敦金融城的生存之道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伯南克左支右绌制造了通胀?
    2008年04月14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倪金节
      图:张大伟作
      ◎倪金节

      财经评论员,专栏作者

      尽管美联储一反常态频频出手,但从现在持续低迷的经济数据以及信贷市场的恶化态势看,在本·伯南克主导下的所有这些努力都已不足以阻止美国经济衰退的步伐。至于经济疲软的最主要来源——房产市场,更是泥足深陷,目前的美国房价比2006年第二季度的顶峰水平已经下降了十分之一,并且可能会至少再下跌十分之一。

      让人更为忧心的是,房价的不断下跌,加上金融市场的疲软和信贷的收紧,导致了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下跌至自1991年经济衰退以来的最低水平。现今,不少机构纷纷预期今年上半年美国经济增长率将为负值,这次衰退可能导致比1990年和2001年上两次经济不景气更为严重的后果。

      为了挽救经济颓势,美联储连续大幅降息,半年内将联邦基准利率从5.25%拉低至2.25%,加上伯南克的“忧心忡忡”,使得更多的人看淡美国经济,资产价格的进一步下跌以及外国央行储备由美元转向其他货币的威胁,使美元指数从2007年9月的80点一下子滑落至现在面临破70的窘境,美元兑一揽子货币加速贬值的趋势甚是明显。

      本来,为了挽救华尔街于危难之中,美联储屈从于华尔街和白宫的政治压力,快速放松货币环境无可厚非,但此时此刻伯南克偏于宽松的政策取向,已经给美国自身以及全球其他经济体带来了一系列麻烦。正如《华尔街日报》的社论所说,“伯南克通货再膨胀”,对美国可能即将出现的通胀发出了严厉的警示。看来,越来越多的人似已不再对美联储对抗通胀抱什么希望。

      伯南克试图既要保证经济增长,同时兼顾金融市场的双重矛盾目标,而这最后的结果只能是跟格林斯潘当年一样,两者都将难以驾驭。本来,次贷风暴根源就是美联储2001年到2004年流动性的过度释放造成的,现在伯南克为了救急,继续扩张流动性,只不过将把金融市场深度调整的时间往后拖的更长一点,但是不可能避免市场的“终极调整”。伯南克现在是化解了小危机,但却带来了以后更大的危机,可以预期“滞胀”终将难以避免。

      在美元本位的背景下,美元的走低的直接结果是商品市场出现继2006年后的新一轮上涨行情。石油、黄金、铜镍等能源、金属相继创下的新高就是伯南克这半年持续挥舞利率大棒的产物。当然其中也有对冲基金正逃离其他低收益高风险的资本市场,而纷纷涌向原材料市场的因素。

      美元的疲软以及原材料价格的高涨,对美国通胀形成了巨大的推动力,现在唯一让还能让世人对本轮通胀能够“掉以轻心”的因素,就是寄希望于疲软的经济需求。这可能会导致核心消费者信心指数在未来回落至美联储所期望1.5-2.0%的目标范围内,从而降低高额通胀的可能。但无论如何,一旦非实体因素导致的商品牛市出现超调的周期,届时,消费需求再怎么下降也是远远不能抵御上游产品价格上涨带来的通胀威胁的。

      尽管已有学者论证说,即将出现的“滞胀”与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及八十年代早期的滞胀情况相差甚远,并且当初导致滞胀的原因与现在的实际也存在很大的不同,但美国通胀加速与经济衰退同时出现的概率正逐步上升。

      从其他经济体的角度来看,伯南克的货币政策取向使得欧、日央行的货币政策面临两难的选择。一方面,欧元与美元利率倒挂,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使得通胀的威胁日益临近,同时次贷危机的损失,使得欧、日经济也面临美国类似的困境。欧、日央行始终“按兵不动”,说明欧、日央行对通胀风险的关注程度已超过了经济衰退,在未来,欧、日央行或许会被迫在物价稳定和金融稳定之间抉择。尽管如此,欧、日央行并没有出现重大转变,通胀前景虽然恶化,但货币政策的姿态依然是中性的。故而,欧、日央行不敢加息以遏制通胀,很大程度上是迫于美联储的持续降息压力。

      日本虽然最近的通货膨胀指标达到0.8%,但通货紧缩是否已经结束难以确认,低利率水平并没有多少下降的余地,而加息又缺少经济指标的支持。日本本身是一个原材料进口大国,商品价格的暴涨以及贸易条件的恶化对日本简直是双重的打击。因此,日本不得不期待日元升值来控制进口的成本,从而防止通胀攀升,而这又需要日本央行选择加息来支持日元,但美元的低利率又左右着日本,使它不敢做这样的货币政策选择。

      目前,各方面因素都表明经济增长放缓的趋势不可逆转,但是美国、欧元区以及新兴市场国家的通胀都将依然维持在高位水平上,而全球高位通胀的核心来源是美元环境的再次宽松而导致的商品价格二次暴涨,由此,我们甚至可以说是伯南克制造了今天全球性的通胀。让人扼腕的是,全球央行货币政策的“各自为政”,以及无序的调整,使我们错过了治理通胀的最佳时机。如果伯南克继续坚持放松货币以拯救次贷危机,全球的流动性过剩局面将比2004年之后的两年更为严重,恐怕未来全球各地的CPI将以“咆哮”的方式来回应这一轮全球货币的宽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