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特别报道
  • 3:焦点
  • 4:特别报道
  • 5:要闻
  • 6:时事
  • 7:观点评论
  • 8:金融·证券
  • 9:信息披露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A1:公司封面
  • A2:上市公司
  • A3:公司调查
  • A4:产业·公司
  • A5:信息大全
  • A6:信息大全
  • A7:上证研究院·经济学人
  • A8:上证研究院1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B1:理财股经
  • B2:开市大吉
  • B3:个股精选
  • B4:股民学校
  • B5:维权在线
  • B6:财富人生
  • B7:专栏
  • B8:书评
  • C1:基金周刊
  • C2:基金·基金一周
  • C3:基金·封面文章
  • C4:基金·基金投资
  • C5:基金·基金投资
  • C6:基金·投资基金
  • C7:基金·投资基金
  • C8:基金·投资者教育
  • C9:基金·投资者教育
  • C10:基金·QDII
  • C11:基金·海外
  • C12:基金·数据
  • C13:基金·数据
  • C14:基金·互动
  • C15:基金·研究
  • C16:基金·对话
  •  
      2008 年 4 月 14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7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7版:观点评论
    提高贫困线标准是对
    社会保障体系的重构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
    应追究高管法律责任
    吁请中投出手打破H股魔咒
    信息披露不透明正把理财产品引入绝境
    主张加速升值不能回避三大问题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吁请中投出手打破H股魔咒
    2008年04月14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周洛华
      港股出现低于A股的折价并不说明内地股市高估,也不能说明香港市场对中资股的定价合理和理智,而恰恰体现了香港市场制度的缺陷。美元贬值,这个缺陷体现得尤其明显。既然中投公司能够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投资给黑石这样的私募基金,然后平静地面对亏损一半左右的局面,倒不如回购H股,从此消除A股市场的估值隐患。

      我曾在《上海证券报》上发表“为最困难的任务准备最负责任的肩膀”,以祝贺中国投资公司成立,并期望他们取得成功。祝贺之外,我还有一项建议供中投公司的领导参考:全面要约收购中国内地在香港上市的H股和红筹股,终止其在港的上市地位。当然,收购行动本身要依据香港市场的交易规则,并对现有H股或者红筹股投资人有足够吸引力。

      我这样建议的依据主要有两条。

      首先,我认为港股出现低于A股的折价并不说明内地股市高估,也不能说明香港市场对中资股的定价合理和理智,而恰恰体现了香港市场本身制度的缺陷。香港市场投资人大多是海外的机构,本地居民参与并不多。在美元对欧元、澳元和日元持续贬值并保持贬值预期的情况下,让欧洲、澳大利亚和日本这些国家的机构持有港股其实是让他们承担了额外的风险,这就是港币和美元之间的固定利率,持有港股就相当于持有了美元资产,为此,他们需要保护自己对港股的投资。举例来说,一家欧洲机构持有中国石油,假设每股合理价格是10港元,但是,他们担心港币随着美元一起贬值,就需要对冲掉这个汇率风险,为此,他们需要买入一个美元兑欧元的看跌权证,这个权证可以保证他们将来在抛出中国石油再将港币兑换成欧元时不会有损失。这个权证的价格很可能就是1港元。由此一来,中国石油只有跌至9港元,才能对该欧洲机构产生足够吸引力。这是香港市场的天然缺陷,中资股在这个市场上必然受到低估,美元贬值,这个缺陷体现得尤其明显。

      读者可能要问,那么美国的投资人可以免除这项担忧了,以美国的实力完全可以购买港币资产,由此让他们达到一个合理水平。我且问大家,在相同市盈率或者其他技术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美国投资人是优先选择港股呢还是美国国内股票?当然是美国同行业的股票。因此,在香港上市的中资股为了能够吸引美国机构投资人的兴趣,必须始终保持一个相对于美国国内同行业股票的估值优势,也就是折扣。除此之外,目前美国各大机构,无论是巴菲特还是索罗斯,都在纷纷想方设法抛出美元资产,持有大宗商品或者欧元。在此情况下,我们前面分析的内容对美国的机构投资人也是成立的。美元看跌权证的价格折价体现在H股股价上,这是香港市场上中资股股价的魔咒,它同时也大大遏制了A股。

      所以,香港市场的天然缺陷导致中资股被不合理地压低了估值。中国投资公司应该从捍卫中国国有资产的角度出发,有选择地对其实施全面要约收购,注销其在香港的上市公司地位,这样的投资不仅是安全的,而且是盈利的。因为中投公司完全可以同时利用融券的办法(而不是财政部发行特别国债的办法)在A股市场筹集资金,去收购香港的中资股。与此同时,这样做也一劳永逸地免除了内地投资人时时刻刻担心A股相对于H股估值过高的问题。

      有人担心这样的收购行动,将动摇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将影响香港的稳定和繁荣。我认为这种担心是对“一国两制”缺乏信心,对港人缺乏信心,对香港特别行政区缺乏信心,对香港的体制缺乏信心,因此,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香港同胞并不会因为中资股在香港的折价交易而获得多少实实在在的好处。香港市场要发展,就必须围绕着服务好大中国区市场的概念,凭借自身优势去制度创新。

      十年来,我国政府为了支持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已经花费了巨大的代价。中国石化发行价格之低,至今令人扼腕。我曾经统计过,到2007年6月,中国石化一家公司的H股,为海外投资人创造的回报,以2007年6月的白银价格计算,就已相当于八国联军攻破北京之后,逼迫清政府签订的《辛丑条约》中向各国赔款总额的两倍。更不要说中国石油、中国移动这样垄断大国企为海外投资人创造的财富了。因此,内地市场并没有任何对不起香港市场的地方,也没有任何对不起海外投资人的地方。倒是对A股的投资人亏欠太多。

      曾经有人说,当时A股市场容量太小,大型股票难以发行。我且提醒一句,2001年,中国石化在A股上市融资募集118亿,每股价格4.22元。而在此之前,中国石化在香港募集的金额也大致相当,却是一个远远低于4.22元的发行价。7年过去了,至今想来,我仍然痛心疾首。

      因此,我呼吁中国投资公司,立即动手来解决这些问题,让A股市场响亮地宣告:“我们生长在这里,每一项资产都是我们自己的,要是谁想低估它,我们就和他拼到底”。中国投资公司的资产,说到底是全体中国人民的,既然中投公司能够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投资给黑石这样的私募基金,然后平静地面对亏损一半左右的局面,倒不如回购我们自己的H股,从此消除A股市场的估值隐患。

      至于中投公司的利润最后如何直接体现为全体人民的财富则是另外一个问题了。写到这里,我又想起了家父周骏羽在全国政协的“有关国有股注入社保并扩大社保范围”的提案, 5年了。这项在我看来直接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提案似乎没有什么进展。而就在本文完稿之时,我又听说中国投资公司打算向某家同时管理着美国人退休金的海外机构注入巨大的委托投资事项的进展。对此,我无言以对,只能再次祝愿他们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