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楼市怎么走?华远集团总裁任志强横刀立马,判断直截了当,“要死肯定是银行先死,开发商后死。”
豪哉斯言!悲壮中蕴藏乐观,不由让人想起近代名人陈其美有类似的口头禅,“丈夫不怕死,怕在事不成”;想起红楼里四大家族也有过“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紧密境况。
不过,任先生随后也认为,“中国现在面临的问题是次贷危机会不会影响到中国信用的问题。如果影响的话,可能整体经济都会受影响而不仅仅是房地产,房地产只是整体经济中的一个部分。”
这样后补的解释,真如竹筷拨开的隔夜饭,立时冒出一丝掩藏不住的悲观气息来。谁先谁后,反正后果好像都不是很美妙了。
从“拐点论”到“百日剧变”再到“谁先死”,中国的房地产业界,在今年开始变得忧心忡忡。不仅仅是企业家普遍显露“悲天悯己”之情怀,市场层面更是感同身受、颠簸巨大。房价这脱缰野马尚未控住,前几天的地产股又是“伤情”惨重:万科A、金地集团、保利地产、招商地产等地产龙头品种纷纷封死跌停,两市共有约40只地产股最终都躺在跌停板上。
事实真的已经这样“最困难”了么?房地产信贷紧缩早已是老生常谈,又未有新政涌出,所有的不利传言最后都未被权威部门证实。从企业家到市场,整个市场如斯敏感,或许只能以群体性的不成熟来解释。
群体性不成熟的根源在哪里?这里当然有民族脾性的原因。比如,英国人就冷静而理智,有隐藏情感的超人本领。奥斯汀的《理智与情感》(Sense and Sensibility),就是一篇哲学的论文。纳粹空袭时,伦敦人天天捱炸弹,秩序井然;黛安娜王妃逝世国葬,国民虽然敬爱王妃,一片沉寂,没有成千上万的蚁民扑抱棺材泣叫“某某啊,您不要离开我们啊”类似的场面——不是无情,而是理性。
面对市场的“暴力”,面对生与死的质问,只有不再战栗和哭泣,冷静对待和推动改变,方是真正之国民,也惟有不轻易集体失控的国民,方是市场的共同维护者,而不是可怜巴巴的所谓“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