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路演回放
  • 4:财经要闻
  • 5:观点评论
  • 6:信息披露
  • 7:环球财讯
  • 8:时事国内
  • 9:时事海外
  • 10:时事天下
  • 11:专 版
  • 12:专 版
  • 13:专版
  • 14:专版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A1:市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7:期货
  • A8:专栏
  • B1:公司封面
  • B2:上市公司
  • B3:中小企业板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B8:上证商学院
  • C1:理财封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港股直击·股金在线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股民学校/高手博客
  • C8:地产投资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D29:信息披露
  • D30:信息披露
  • D31:信息披露
  • D32:信息披露
  •  
      2008 年 4 月 16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A8版: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A8版:专栏
    细细算算
    入境热钱究竟有多少?
    没有公民社会 市场经济体制行之不远
    一片彩云
    在早春“飘”走后
    创造力和激情最怕“监督”“控制”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细细算算入境热钱究竟有多少?
    2008年04月16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张 明 沈飞昊
      张大伟 制图
      ——“我看热钱与资本管制”之二

      ◎张 明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博士

      乱花渐欲迷人眼。目前国内外测算热钱流入的方法种类繁多,关于当前中国热钱流入的具体规模也尚未达成共识。要准确测算热钱流入规模,第一要全盘摸清热钱流入中国的渠道,第二要获得准确的跨境资金流动数据,包括准确的贸易和投资数据。很遗憾,目前这两方面的进展均不尽如人意。

      测算热钱规模的最简单方法,是看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误差与遗漏项,如果该项为负,说明资本在外逃,如果该项为正,说明热钱在流入。误差与遗漏项也等于外汇储备变动额减去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之和。如果用这种方法来测算中国的热钱规模,那么2003年和2004年存在热钱流入,规模分别为184亿美元和270亿美元。2005年和2006年存在资本外逃,规模分别为168亿美元与129亿美元。这个结果与我们的常识不符,因为在我们印象中,2005年和2006年应该是热钱大规模流入之年。看来用误差与遗漏项来测算热钱规模的方法过于简单。其一,误差与遗漏项可能的确是统计方面的误差造成的,并非热钱流入;其二,热钱完全可以通过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进入中国国境。

      业界普遍使用的测算热钱规模的方法,是用外汇储备变动额减去贸易顺差和外商直接投资。以这种方法来计算,那么2003年至2007年的热钱流入分别为378亿美元、1141亿美元、466亿美元、6亿美元和1170亿美元。如果这种方法是准确的,那么2006年基本上没有热钱流入。然而,据渣打银行经济学家王志浩的分析,由于存在央行与商业银行之间的外汇掉期、央行允许商业银行用外汇交存准备金等制度创新,以及采用特别国债置换外汇储备的方法创建中投公司等制度安排,用上述方法计算的2006年和2007年的热钱规模被明显低估。例如,2006年央行与商业银行有大约758亿美元的外汇掉期,因此2006年的热钱流入规模约为764亿美元。考虑到中投公司的成立、央行与商业银行之间的掉期和准备金操作等因素,2007年实际流入中国的外汇资金可能高达5500亿美元,远高于4619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增长,那么按照上述方法计算的2007年热钱流入可能达到2018亿美元之巨。然而,据王志浩采用实际外汇资金流入-经常项目顺差-FDI-外汇储备投资收益的方法的计算结果,2007年热钱流入的规模为870亿美元。

      必须指出的是,我国目前并没有统一的FDI数据。例如,2004年,商务部统计的FDI为606亿美元,外管局统计是549亿美元;2005年,商务部统计的FDI为603亿美元,外管局统计为824亿美元。如果说两个机构的统计数据出现系统性偏差还可以理解的话,那么2004年商务部FDI数据高于外管局,2005年外管局FDI数据高于商务部的矛盾现象就令人费解了。关键数据的分歧,也是影响热钱规模测算准确性的重要因素。

      采用热钱流入等于外汇储备变动额减去贸易顺差和FDI的测算方法,其中暗含的假定是,贸易顺差和FDI中没有热钱。然而,现实情况下,热钱既可以通过转移定价和虚假贸易等方式,通过贸易顺差流入中国;也可能通过虚假投资或资本金挪作他用等方式,通过FDI渠道流入中国。也就是说,上述方法依然低估了热钱流入规模。例如,有观点认为,2005年和2006年中国的贸易顺差大幅飙升,这其中可能包含了大量热钱的涌入。2002年至2004年我国的贸易顺差分别为304亿、255亿和321亿美元,相对比较平稳,但2005年至2007年该数字分别飙升到1020亿、1775亿和2620亿美元。2005年外贸顺差的飙升恰好与人民币汇改发生于同一年,这种外贸顺差激增的真实性是令人怀疑的。如果假定2005年至2007年中国贸易格局并未发生显著变化,外贸顺差稳定在2002年至2004的水平上并略有增长,那么仅2005年至2007年的外贸顺差中就可能包含了4000亿美元以上的虚假贸易,这部分也应该算为热钱流入。

      以上介绍了各年度的热钱流入规模的测算,那么目前中国国内热钱的总规模究竟是多少呢?关于这个问题依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总结上述几种计算结果,根据外汇储备减贸易顺差与FDI的方法,计算得出的2003年至2007年的热钱流入总规模为3161亿美元;考虑到外汇掉期、外汇准备金和中投公司等因素,那么这5年来的热钱流入总规模上升到4767亿美元;再考虑到虚假贸易,那么2003年至2007年的热钱流入总规模又上升到8800亿美元左右。这个数字还没有考虑虚假的FDI流入。如此,综合国内外经济学家的测算结果,当前中国国内的热钱总体规模约在5000亿至10000亿美元左右。应当说,这个数字是相当惊人的。

      更加值得关注的是,今年第一季度,热钱有加速流入中国的趋势。本季度中国外汇储备增加1539亿美元,贸易顺差为414亿美元,FDI为274亿美元。粗略估算,今年首季度流入中国的热钱约为851亿美元。这样的热钱流入加剧是与人民币升值加速紧密相关的。今年第一季度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升值4%,当然更进一步加强了热钱流入套汇的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