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路演回放
  • 4:财经要闻
  • 5:观点评论
  • 6:信息披露
  • 7:环球财讯
  • 8:时事国内
  • 9:时事海外
  • 10:时事天下
  • 11:专 版
  • 12:专 版
  • 13:专版
  • 14:专版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A1:市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7:期货
  • A8:专栏
  • B1:公司封面
  • B2:上市公司
  • B3:中小企业板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B8:上证商学院
  • C1:理财封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港股直击·股金在线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股民学校/高手博客
  • C8:地产投资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D29:信息披露
  • D30:信息披露
  • D31:信息披露
  • D32:信息披露
  •  
      2008 年 4 月 16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5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5版:观点评论
    流动性风险
    考验中小银行
    应对粮食危机要转移流通环节截留利润
    稳定心理预期很重要
    股市震荡凸显资本项目自由化之忧
    和开发商谈谈“谁先死”的问题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应对粮食危机要转移流通环节截留利润
    2008年04月16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姜仪云
      漫画 刘道伟
      ⊙姜仪云

      

      最近,有关粮食危机警示可谓风声鹤唳。4月14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称,世界粮食供应危机已达警戒水平。潘基文称,解决粮食危机,不仅需要采取短期应对措施,还需要制定长期计划,提高粮食生产力。

      我国虽然连续四年实现了粮食丰收,但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第一粮食消费国,同时,受人均耕地少(世界人均耕地面积为4.8亩,中国人均只有1.3亩)、农业生产效率低等局限,我国对粮食安全的紧迫感应强于世界其他国家。

      那么,如何确保粮食安全?几乎所有人都赞同一个观点,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但是,调查显示,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仍然不高。问题到底出在哪里?4月15日,《人民日报》刊登了农业部调研组的调查情况,结果显示:这次农产品涨价主要来自成本推动和产后各环节加价;在农产品产销链条中,农民投入多、耗时长、风险大,但获得的利润相对较少。

      一方面是投入成本增大,并承担着较大风险,另一方面是获得的利润低,农民作为一个经济人,他们也有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本能,当投入与产出不对称时,出于风险厌恶和机会成本高的原因,农民就会减少农业投入,甚至放弃种粮,转而到城市打工,获取高于种粮的收益。这种状况如果持续下去,势必会构成我国的粮食安全隐患。

      从去年年初开始,粮食及相关农副产品出现了大幅涨价现象,但相关利润并未落到农民手中,而是被流通环节所截留。相关调查显示,我国粮食物流企业流通成本高于国外同行至少10%以上。1斤油菜农民卖0.4元,挣5分钱,而北京超市卖2.2元!

      之所以导致这种局面,主要在于,我国农业属于包产到户的传统经营模式,农民是非常松散的,在很多地方也没有农业协会这样的组织,在粮食价格方面没有话语权,定价权基本上掌握在中间商手中。因为这些中间商可以收购、囤积大量粮食,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价格操纵。而且,农民信息闭塞,无法及时得到市场粮价波动的真实信息,这加大了中间商操纵价格的成功率。长此以往,必然使农民种粮积极性受到打击。

      而且,我国过去实行的粮食直接补贴,主要集中在流通环节,这进一步强化了中间环节的利润,使得越来越多人进入到流通环节,进一步加大了流通成本。后来中央认识到这一弊端,于2005年把针对流通环节的粮食间接补贴改为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但是,粮食补贴的数额仍需进一步提高。在西方国家,农场主的收入构成中,超过一半的收入来源于政府的补贴,我国受财力限制无法达到这一标准,但至少应该提高到足以抵消农用生产资料涨价的程度。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目前最大的一个问题在于,如何减小流通成本,把相关利润留在农民手中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对粮食及相关农副产品设定最低价格,低于这个价格,农民可以卖给国家;高于这个价格,农民可以拿到市场上去卖。这样,农民的风险被降到最小而收益得到了保障。目前,世界上凡是农业发达的国家,基本上都有这种制度保障。

      第二,可以帮助农民组织成立相关协会,通过协会强化定价权,掌握更多的信息获取渠道。这样,能够摆脱单一农民对流通环节中的强势商人的弊端,使农民因话语权的确立而获得谈判主动权,维护自己的利益。

      第三,打击那些利用虚假信息欺骗农民,力压粮食及农副产品收购价,囤积居奇牟取暴利的不法商贩,在靠近农村地区建立起粮食贸易点,由工商等部门严格管理,解决中间商操纵交易的问题,使农产品交易更加公平与公正。

      第四,应通过对农用生产资料的生产厂家减税的方式,压低农用生产资料价格,降低农民的种粮成本。并建立起农业保险制度,通过政府补贴的方式,运用商业化的保险网络,分担农民的风险。

      一旦这些措施落实到位,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