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路演回放
  • 4:财经要闻
  • 5:观点评论
  • 6:信息披露
  • 7:环球财讯
  • 8:时事国内
  • 9:时事海外
  • 10:时事天下
  • 11:专 版
  • 12:专 版
  • 13:专版
  • 14:专版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A1:市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7:期货
  • A8:专栏
  • B1:公司封面
  • B2:上市公司
  • B3:中小企业板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B8:上证商学院
  • C1:理财封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港股直击·股金在线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股民学校/高手博客
  • C8:地产投资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D29:信息披露
  • D30:信息披露
  • D31:信息披露
  • D32:信息披露
  •  
      2008 年 4 月 16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2版:焦点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2版:焦点
    成品油进口税先征后返 两巨头有望获44亿返还
    “达娃”上演终极对决
    “离婚”恐成定局
    宽进严出政策有助缓解“油荒”
    一场两败俱伤的纠纷
    中石化:
    进口成品油仍亏本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一场两败俱伤的纠纷
    2008年04月16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于兵兵
      ⊙本报记者 于兵兵

      

      达能和娃哈哈的“架”打了一年多,甚至打到媒体都有些疲态。记者在经过持续一年多的跟踪报道后,深感达能与娃哈哈的跨国婚姻即将宣告失败。达能赢了吗?它可能赢得超过投资额数十倍的股权售出收益,但失去了在华最大的获利企业娃哈哈合资公司,也或许将失去众多认可达能品牌的中国消费者的信任。“接下来,达能如何恢复在中国市场的信誉,这将是一大挑战。”一位公关界人士表示。

      娃哈哈赢了吗?它可能赢得娃哈哈全部的商标权益,不再受制于达能,但有关宗庆后拿到的巨额个人奖励、代职工持股的比例、帮助达能收购乐百氏等至今没有被“说清”;利用对娃哈哈绝对的掌控力,宗庆后设立离岸企业“硬性”分流合资公司收益等行为也被市场认作“土霸王”式的违规之举;在缴税、商标转让等流程中忽视相关法规,没有及时明确权利和义务,给达能留下可以腾挪的空间,这些又被市场认定为民营企业法律意识不成熟的表现。

      据了解,达能娃哈哈纠纷已经被上海、北京等地多所大学列入经济管理学院的教学案例,更多专家在思考如何通过这一事件为民族品牌未来和外资合作提供经验教训。“有理、有利、有节”是多数学者给予民族企业的建议。

      不能不承认,外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比中资企业“老道”很多。无论是商标转让合同还是有关宗庆后的奖励协议,达能把未来可能涉及的问题,在条款中做足了准备。

      分析人士指出,达能运用了“股权、专利权、任务指标”三个技巧。即通过直接控股和二次收购等方式实现在合资公司中的控股地位,设立关于商标使用权的约束在先,然后听任中方违约多年,再以交换条件“收网”,否则告中方违约;还将任务考核目标写进合资合同,管理层若达不成指标,需无条件交权。

      这一模式在达能掌握乐百氏的过程中依稀可见。“其实,这些做法在外资投资中国市场时颇为多见,只是这次,因为发生纠纷的双方都是两国知名的大型企业,所以才引起了更大的关注。”一位服务于外商投资事务的法律界人士称。

      “希望达娃事件给中国民族企业招商引资过程中提个醒,尤其是在合作之初充分识别条款的背后动机,不给外资提出交换条件的依据。中国企业也应该更多地树立以法律对话,而不是以民族感情说话的国际形象。”专家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