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焦点
  • 4:财经要闻
  • 5:观点评论
  • 6:环球财讯
  • 7:时事海外
  • 8:时事天下
  • 9:信息披露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A1:市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8:期货
  • B1:公司封面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产业调查
  • B8: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 C1:理财封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港股直击·股金在线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钱沿周刊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披露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D29:信息披露
  • D30:信息披露
  • D31:信息披露
  • D32:信息披露
  • D33:信息披露
  • D34:信息披露
  • D35:信息披露
  • D36:信息披露
  •  
      2008 年 4 月 17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5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5版:观点评论
    又见QFII
    实现CPI调控目标需抓住七寸
    非价格因素:德国保持出口霸主地位的启示
    亚洲货币升值
    需寻找协调机制
    尝试综合经营尤须强化风险控制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非价格因素:德国保持出口霸主地位的启示
    2008年04月17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杨薇
      漫画 刘道伟
      ⊙杨薇

      

      受次债危机、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沿海地区的一些企业正陷于困境之中,有的企业因此倒闭,这一方面加大了我国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可能减弱GDP发展速度。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这一难题?不妨多借鉴一下德国的经验。

      同样是受次债危机、货币升值、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德国在2007年继续保持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和世界第一出口国的地位。德国联邦统计局4月15日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2007年德国对外贸易顺差达1965亿欧元,创历史最高纪录。

      从成本的角度考虑,德国产品的成本压力比中国企业更大。除了原材料上涨压力,德国的人力成本在世界上也是最高的。以钢铁业为例,我国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人工成本占主营业务收入的4.13%,日本占10%,英国占20%,而德国占比高达25%。如果从成本的角度来看,德国企业明显逊于中国。而这恰恰反映出德国的竞争力和成功秘诀:非价格因素。

      所谓非价格因素,即除价格以外的因素,像技术、品牌、质量、产品性能、售后服务等方面。这些因素带给德国产品更高的附加值。这也正是德国企业能够自我消化次债危机、欧元升值、原材料价格上涨等不利因素,继续保持世界第一出口大国的霸主地位的根源。举个简单的例子,同一种产品,德国企业的利润空间是20%,而我们的企业只有5%的利润空间,因此,德国企业具有更强的消化相关不利影响的能力。

      德国经济学家赫尔曼·西蒙说:“中国可能是世界工厂,而德国公司则是世界工厂的制造者。”因此,德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机械出口国,出口份额占行业总产值的70%。与中国企业重视价格优势的情况不同,德国制造业更侧重于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大利润空间。换句话说,德国强调产品的不可替代性,而这一点恰是我国企业所缺乏的。无数企业生产同样的产品,互相可以取代,无数企业为一种产品互相压价,自相残杀,最后导致我国企业在这种无序的竞争中自吞苦果。

      我曾经到汇源果汁集团参观。该企业从德国引进15条PET瓶无菌冷灌装生产线,一条就高达一亿多元人民币。它采用超高温瞬时灭菌技术,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果汁的营养、口感和色泽。更大的诀窍在于,倘若你买了它的这条生产线后,生产包装盒的纸张就必须从德国进口,否则,就可能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这种不可替代性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德国企业的竞争力和丰厚利润的可持续性。

      值得强调的是,德国保持世界最大机械设备出口国的地位,依靠的并非巨型企业,而是无数的中小型企业。相关数据显示,德国从事机械制造的中小企业平均拥有员工仅150名,而年均营业额却达到2600万欧元。德国尤其重视特种用途机械的研发,这种看起来销量不大的机械设备,由于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为德国企业带来了极为可观的利润。

      对比之下不难发现,片面强调的价格因素在损害我国的环境、压低工人的薪酬待遇、损耗我国宝贵资源的同时,并没有增大我国企业发展空间,反而使一些企业因不堪国内外环境的变化而走向倒闭。这说明,老路已经走不通了。中国企业要走出困境,必须经过一次阵痛,提高产品的研发能力,掌握核心技术,打造自主品牌,使严重的同业竞争变成不可替代的高附加值的优势,这不仅可以提高我国企业的议价能力,增大利润空间,也能使我国抵御人民币升值、次债危机等不利因素的能力大大增强。

      去年8月,德国出口商协会预言,到2009年中国将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倘若中国企业能够在内外环境的倒逼之下加快转型步伐,这一天或能早些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