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特别报道
  • 5:观点评论
  • 6:金融·证券
  • 7:时事
  • 8:金融
  • A1:公司封面
  • A2:上市公司
  • A3:公司调查
  • A4:产业·公司
  • A5:信息大全
  • A6:信息大全
  • A7:上证研究院·经济学人
  • A8:上证研究院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60:信息披露
  • A55:信息披露
  • A53:信息披露
  • A51:信息披露
  • A49: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A50:信息披露
  • A52:信息披露
  • A54:信息披露
  • A56:信息披露
  • A59:信息披露
  • A57:信息披露
  • A58:信息披露
  • B1:理财股经
  • B2:开市大吉
  • B3:个股精选
  • B4:股民学校
  • B5:维权在线
  • B6:财富人生
  • B7:专栏
  • B8:书评
  • C1:基金周刊
  • C2:基金·基金一周
  • C3:基金·封面文章
  • C4:基金·基金投资
  • C5:基金·基金投资
  • C6:基金·投资基金
  • C7:基金周刊7
  • C8:基金周刊8
  • C9:基金·投资者教育
  • C10:基金·营销
  • C11:基金·海外
  • C12:基金·数据
  • C13:基金·数据
  • C14:基金·互动
  • C15:基金周刊15
  • C16:基金周刊16
  •  
      2008 年 4 月 21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7版: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7版:专栏
    “救世”与“救市”
    财经教育
    不能少了“诚信”这个魂
    咨询业品牌创建之难
    生命之路有通畅也有堵塞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财经教育不能少了“诚信”这个魂
    2008年04月21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丁骋骋
      一连串超级金融欺诈案的主角清一色都是年轻人,而且他们无一例外都曾在金融市场上有过叱咤风云的表现,但最终大浪淘沙一个个败落,留给人们的反思太多。他们除了都有刚愎自用的性格以外,道德观念里都少了“诚信”。现在回头想想,财经教育拼命强调专业基础、操作能力,其实这些都是次要的,人格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才是更重要的。

      ◎丁骋骋    

      浙江财经学院金融学院

      副教授、经济学博士

      作家三毛有句名言:“世上的喜剧不需要金钱就能产生。世上的悲剧大半和金钱脱不了关系。”由金钱引发的悲剧,几乎每天都在发生。稍早时候,一个法国人由于违规从事股指期货交易,造成了法国兴业银行高达71亿美元的亏损,引起股市暴跌。这一宗离奇的欺诈案不论从性质还是从规模上来说,都堪称金融史上最大的悲剧。

      引发这场悲剧的主人公名叫热罗姆·盖维耶尔,现年31岁。人们在惊叹股指期货威力的同时,更对处于事件旋涡中心的年轻交易员产生极大兴趣。这位长相酷似巨星汤姆·克鲁斯的年轻人2000年毕业于里昂第二大学,虽然在法国这不过一所三流大学,但聪明过人的盖维耶尔在股指期货上曾有过骄人业绩。

      从2008年初开始,盖维耶尔豪赌股市上涨,因此在股指期货上做多。这个电脑高手轻而易举地入侵银行电脑系统,通过修改文件和伪造账户,动用了兴业银行500亿欧元资金进行交易。由于受美国次贷危机冲击,欧洲股市大跌,盖维耶尔账面亏损额日益放大,直至71亿美元。

      这种由于金融衍生品的操作不当引发的经济丑闻案,并不只有法国兴业银行一家。此事不过是发生在13年前的“巴林银行破产案”在法国的一个翻版。极具相似性的是,巴林银行事件的主角也是一个年轻的交易员:时年28岁的“神奇小子”尼克·里森,他从事的也是股指期货交易。这个泥水匠的儿子在从事金融业之前从没上过大学,靠着勤奋和与生俱来的商业头脑一步步登上了巴林银行新加坡分行总经理的位置。

      1995年1月,日本发生里氏7.2级的阪神大地震,日经指数暴跌。里森在日经指数期货多头部位出现重大亏损,他不仅对总部掩盖了亏损事实,反而大量买进日经指数期货,以期股市反弹而扳回损失。然而日经指数依然直线下跌,最终造成了巴林银行14亿美元的亏损,使得这家有着233年历史的老牌银行顷刻化为乌有,最后以1英鎊的象征性价格被荷兰国际集团收购。

      正如尼克·里森所言,“不诚实”的交易每天都在发生,只不过有的机构不愿揭露这些交易,因为一旦揭露,不光影响人们对这些机构的信心,更会引起全球整个金融秩序的震荡!这不,巴林银行事件刚过,1996年日本就发生住友商社期铜事件,一名40多岁的交易员滨中泰男违规交易,引发住友40亿美元亏损。2006年,美国又发生对冲基金Amaranth的财务丑闻案,一名32岁的交易员布里安·亨特在天然气期货上折戟沉沙,这家著名的对冲基金因此亏损45亿美元。

      这样的年轻交易员在我国也不乏其人。三年前发生的“中航油事件”,主角是生于1961年的陈久霖,这位年薪1600万元的“打工皇帝”违规从事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使得中航油损失超过5.5亿美元。2005年,被传得沸沸扬扬的国储局期铜事件,其主角是武汉大学国际金融专业的毕业生刘其兵,事发当年36岁。

      这些超级金融欺诈案虽然都成往事,但留给人们的反思太多太多。有人说这由于金融衍生品风险太大导致的后果,也有人说这是由于货币当局监管不力引起的。这些都没错,我在这里想提醒大家的是,这些事件的主角清一色都是年轻人,而且他们无一例外都曾在金融市场上有过叱咤风云的表现,但最终大浪淘沙一个个败落。难道金融犯罪是年轻人的专利?

      我想这些交易员除了有刚愎自用的性格以外,他们的道德观念里都少了“诚信”这一品格。金融犯罪不是年轻人的专利,但很显然,年轻人金融犯罪比例是很高的。2002年,我曾去西南财经大学访学,恰逢该校50周年校庆,各地校友云集。记得一次讲座上某个老师说了一句话,印象颇深,他说我们校友聚会挺不容易,大家也不该忘了某一批人,他们不方便来,我们应该去看看他们,他们现在就在监狱里呆着……

      其实不光西南财大,2007年沪深股市最令人关注的“杭萧钢构”案的中心人物罗高峰,现已因“泄露内幕信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这位生于1981年的年轻人,是从笔者任职的浙江财经学院毕业的。

      眼下,笔者在给罗高峰的师弟师妹们上课,讲起这些金融犯罪案时,内心当然很复杂。“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我觉得这些学生犯罪也有老师一份过错,教师应该反省。当前的财经教育拼命强调专业基础、操作能力,现在回头想想,这些都是次要的。当年,且不说里森在进巴林银行之前压根儿没上过大学,而陈久霖在北京大学时的专业是越南语,可这并不影响他们在不长的金融生涯中曾有过出类拔萃的表现。因为纯技术的专业知识是形而下的东西,学起来不难,难的就是如何让学生接受完美人格的教育。

      所以笔者以为,财经教育应结合专业特点突出职业道德教育,因此之故,财经院校很有必要开一门《财经职业道德与风险教育》,由专业教师(而不思政教师)授课,结合以往金融犯罪案例给学生现身说法,以帮助学生把握正确的人生方向。就像学车的人开车之前,一定要有起码的安全知识教育一样。不要忘了,财经专业学生毕业后都与钱打交道,而年轻人一不小心,就会陷入金钱的泥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