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观点评论
  • 5:时事国内
  • 6:时事海外
  • 7:专版
  • 8:时事天下
  • A1:市场
  • A2:基金
  • A3:金融
  • A4:金融机构
  • A5:货币债券
  • A6:期货
  • A8:专栏
  • B1:公司封面
  • B2:上市公司
  • B3:中小企业板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B8:上证商学院
  • C1:理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港股直击·股金在线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股民学校/高手博客
  • C8:地产投资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大全
  • D4:环球财讯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D29:信息披露
  • D30:信息披露
  • D31:信息披露
  • D32:信息披露
  • D33:信息披露
  • D34:信息披露
  • D35:信息披露
  • D36:信息披露
  • D37:信息披露
  • D38:信息披露
  • D39:信息披露
  • D40:信息披露
  • D41:信息披露
  • D42:信息披露
  • D43:信息披露
  • D44:信息披露
  • D45:信息披露
  • D46:信息披露
  • D47:信息披露
  • D48:信息披露
  • D49:信息披露
  • D50:信息披露
  • D51:信息披露
  • D52:信息披露
  • D53:信息披露
  • D54:信息披露
  • D55:信息披露
  • D56:信息披露
  • D57:信息披露
  • D58:信息披露
  • D59:信息披露
  • D60:信息披露
  • D61:信息披露
  • D62:信息披露
  • D63:信息披露
  • D64:信息披露
  • D65:信息披露
  • D66:信息披露
  • D67:信息披露
  • D68:信息披露
  • D69:信息披露
  • D70:信息披露
  • D71:信息披露
  • D72:信息披露
  • D73:信息披露
  • D74:信息披露
  • D75:信息披露
  • D76:信息披露
  • D77:信息披露
  • D78:信息披露
  • D79:信息披露
  • D80:信息披露
  •  
      2008 年 4 月 23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4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4版:观点评论
    “股市综合症”
    与投资者教育
    追究刑责
    才能威慑“老鼠仓”
    尽快建立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体系
    银行应牢记次级债危机的教训
    深度调整或改变基金投资思维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深度调整或改变基金投资思维
    2008年04月23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魏 也
      从“抱团取暖”到“羊群效应”,从单一的牛市思维到带着预防风险的心态重新审视这个市场,基金经理们的投资思路、心态、战略布局、长远规划、操作细节等等,都在阵痛中发生着巨大变化。从短期来看,基金的这种无序冲动状态可能助长股市的暴涨暴跌,但从长期来看,基金经理们在阵痛中的反思与领悟,有可能使那些成熟而理性的基金经理脱颖而出,从而使未来的资本市场变得更加理性与稳健。

      ⊙魏 也

      

      面对A股市场巨幅下跌的系统性风险,公募基金无处可躲。天相统计显示,除QDII产品外的342只公募基金,今年一季度总体巨亏6474.99亿元,超过八成基金出现亏损。这是自2007年四季度亏损720亿元以来,基金业连续第二个季度出现整体性亏损。单只基金的最大亏损额由一只股票型基金创下,达到惊人的125.67亿元。

      在2006-2007年,坚定的牛市思维是不少基金取得耀眼业绩的保证。许多基金喜欢扎堆,通过集中持有某只股票获取利润。事实上,不少基金因此获利丰厚。投资似乎变成非常容易的事情,一些基金经理甚至开始和巴菲特相比,讥讽巴菲特过早在中国石油H股出仓的不智。如果说大盘直冲6000点以上是市场狂热的结果,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基金绝对是狂热的领军者。当QDII出海后,一些基金经理继续以在A股的操作习惯进行投资,结果,碰得鼻青脸肿。但这次挫伤由于涉及的面有限,未能触发基金的集体反思。

      假如这种状况持续下去,基金经理们可能在这个市场中更深地迷失自己。当不少基金经理不再关注基本面,只关心资金的流向,只关心炒作获益的几率时,A股的调整把许多人从狂热的顶端打回了原形。由于是在持续两年的牛市中成长起来,不少基金经理养成了简单、乐观的心态,以至于当A股步入调整阶段,许多基金经理还浑然不觉,只有少数基金表现出了对系统性风险和趋势变化的敏感性。

      从相关数据看,风险意识较强的基金如博时、南方,旗下基金在2007年对于2008年的风险因素已普遍有所预期,并提前减仓至较低水平。而在下跌中策略调整及时的基金,则以华夏、华宝兴业、兴业等基金公司为代表。这些基金都是在大跌形成初期明确采取了减仓操作,并在之后保持较低的仓位水平,而更多的基金则原地不动,高仓位持仓观望策略。

      由此,导致2007年四季度基金整体亏损720亿元,这是两年来基金的首次亏损,但是,这次亏损依然没有引起基金的警觉,许多基金“抱团取暖”(以招商银行为例,上证所2007年11月5日的分类账户统计显示,基金、券商、QFII三类机构共有481家持有该公司股票,在其流通股中所占比例高达72.13%),同时,一些基金大举入市抄底,但屡屡被套。上投摩根中国优势坦承,3月份的策略失误,造成了净值快速下跌。“由于过早判断市场已经跌出了机会,基金增加了部分超跌板块与基本面还比较明确股票的仓位,结果市场下跌的惨烈程度超乎绝大多数投资者的预料。”    

      当基金终于意识到市场中潜在的危险时,一些基金开始砍仓,成为做空的主力。这使得之前基金“抱团取暖”所凝聚的风险瞬间释放出来,基金的杀跌行为很快形成了“羊群效应”。羊群原本是一种非常散乱的无序的组织(犹如当初“抱团取暖”的基金),当一只羊因为危险发出行动时,其他羊就会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顾前面存在的到底是机会还是风险。当基金多杀多时,A股在悲壮的气氛中持续暴跌,并且,基金重仓股跌幅最深。这正是基金在今年一季度总体巨亏6474.99亿元,亏损额为去年第四季度亏损额的9倍的根本原因。

      从“抱团取暖”到“羊群效应”,从单一的牛市思维到带着预防风险的心态重新审视这个市场,基金经理们的投资思路、心态、战略布局、长远规划、操作细节等等,都在阵痛中发生着巨大变化。从短期来看,基金的这种无序冲动状态可能助长股市的暴涨暴跌,但从长期来看,基金经理们在阵痛中的反思与领悟,有可能使那些成熟而理性的基金经理脱颖而出,并在潜移默化中成为其他人学习的模范,这何尝不是一种积极的意义?

      一个成熟的市场,需要成熟的投资者,首先需要成熟的机构投资者。从去年A股创出历史新高到4月22日的中盘破位3000点大关,基金经理在盲动中品尝教训,在盲目自信与信心丧失的交织中重新找寻自己的定位。不经风雨难见彩虹。A股的这次大调整是之前没有哪个经理人能够看到的,当大家在6000点上方预测上破万点的时间时,一切危险都是被忽略的。这不是一个成熟基金经理的心态。可以想见,通过这次惨烈的教训,再遇到股市的暴涨或暴跌,规避风险一定会成为基金经理们的重要选择。

      现在,基金的行动不再像去年牛市时那样步调一致,多元化的投资思维使得基金的投资布局从扎堆到趋于相对的均衡。除了防范风险,基金经理们开始认真获取信息,并作出自己的判断。因此,虽然基金经理们在大调整中仍在痛苦地找寻自己的定位,但是,他们正在走向成熟。我们不需要为基金经理们指出方向,他们各自会根据自己的判断作出理性的选择。这是基金投资人走向成熟的重要一步。当这部分基金经理成熟起来,未来的市场一定会更加理性,而基金经理们智慧的比拼,也会加剧行业的淘汰与洗牌。同时,投资者也不必再根据基金重仓股之类的信息决定自己的投资策略,而必须找到自己的投资工具和投资方法,由此,一批成熟的投资人必然逐渐产生出来。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理性投资时代必将更快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