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观点评论
  • 5:时事国内
  • 6:时事海外
  • 7:专版
  • 8:时事天下
  • A1:市场
  • A2:基金
  • A3:金融
  • A4:金融机构
  • A5:货币债券
  • A6:期货
  • A8:专栏
  • B1:公司封面
  • B2:上市公司
  • B3:中小企业板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B8:上证商学院
  • C1:理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港股直击·股金在线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股民学校/高手博客
  • C8:地产投资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大全
  • D4:环球财讯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D29:信息披露
  • D30:信息披露
  • D31:信息披露
  • D32:信息披露
  • D33:信息披露
  • D34:信息披露
  • D35:信息披露
  • D36:信息披露
  • D37:信息披露
  • D38:信息披露
  • D39:信息披露
  • D40:信息披露
  • D41:信息披露
  • D42:信息披露
  • D43:信息披露
  • D44:信息披露
  • D45:信息披露
  • D46:信息披露
  • D47:信息披露
  • D48:信息披露
  • D49:信息披露
  • D50:信息披露
  • D51:信息披露
  • D52:信息披露
  • D53:信息披露
  • D54:信息披露
  • D55:信息披露
  • D56:信息披露
  • D57:信息披露
  • D58:信息披露
  • D59:信息披露
  • D60:信息披露
  • D61:信息披露
  • D62:信息披露
  • D63:信息披露
  • D64:信息披露
  • D65:信息披露
  • D66:信息披露
  • D67:信息披露
  • D68:信息披露
  • D69:信息披露
  • D70:信息披露
  • D71:信息披露
  • D72:信息披露
  • D73:信息披露
  • D74:信息披露
  • D75:信息披露
  • D76:信息披露
  • D77:信息披露
  • D78:信息披露
  • D79:信息披露
  • D80:信息披露
  •  
      2008 年 4 月 23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4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4版:观点评论
    “股市综合症”
    与投资者教育
    追究刑责
    才能威慑“老鼠仓”
    尽快建立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体系
    银行应牢记次级债危机的教训
    深度调整或改变基金投资思维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银行应牢记次级债危机的教训
    2008年04月23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傅新
      漫画 刘道伟
      ⊙傅新

      

      银行股与地产股两大板块的持续下跌,是造成股市一度下破3000点的重要原因。银行股的下跌动力源于对银行业绩下滑的担忧。在“9·27”房贷新政和贷款规模调控政策出台之后,银行房贷业务快速收缩。

      于是,一些银行产生了变相放宽执行二次房贷政策的冲动。据报道,面对个人房贷这一较优质业务的银行,频频在暗中松口,就连一度被银行拒之门外的“小面积、老房龄”二手房的房贷,最近也开启了放贷闸门。迫于业绩压力的银行,有这种冲动的不在少数,如果银行变相抵制房贷新政,就有可能陷入类似次级债危机的困局。

      次级债危机的根源,在于银行降低门槛,向信用等级在“一般”以下或没有信用记录的人发放住房抵押贷款。我国虽然金融衍生品不发达,杠杆效应不明显,但是,相关银行带有金融衍生品特点的做法所累积的风险,同样不可低估。如一些银行推出的“宽限还款”(就是指在一定时间的宽限还款期内贷款人可以只偿还利息,不偿还本金或者只偿还一部分本金,以解决其无力偿还贷款的困扰)业务,跟美国次级抵押贷款中,降低购房人信用等级的做法并没有什么明显区别。一旦房价步入下跌轨道,面对这样的客户群,银行还能安稳坐享贷款收入吗?

      由于次债危机没有发生在中国,我国银行界对此没有刻骨铭心的感受。而随着次债危机关注度的降低,我们的金融机构正在迅速地遗忘次债危机所蕴含的巨大风险。

      事实上,次债危机并没有远离,而正在积聚能量,等待下一次的爆发。美国最大的金融集团花旗集团日前宣布2008年度第一季亏损51.1亿美元,与次贷相关的减记高达160亿美元。此前的4月17日,全球最大券商美林证券公司宣布第一季度亏损20多亿美元、新减记资产超过65亿美元。这说明次债危机在继续影响银行业,信贷危机阴影远未散去。

      次债危机不仅没有过去,情况还可能变得更坏。美国房价倘若继续下跌,继次级按揭贷款问题之后,大量的美国优质按揭也可能出现问题。刘煜辉先生认为:“到时候,银行的坏账率可能会再次大幅攀升,从而演变成新一轮的冲击波,而且这个冲击波的威力绝对不亚于次贷。”

      在次级债中陷得越深的银行,面临的亏损压力也越大。而金融衍生品的放大效应,更是进一步加大了危险。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次级债券衍生合约的市场规模被放大至近400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GDP的7倍之高!

      如果美国次级债的发展不是依附于高高在上的房价,风险也不会累积到如此地步。美国房地产研究机构在4月14日指出,加州等21个地区的房价被高估达五成,仍有下降空间。与美国相比,中国房价中的泡沫更多更大。如果银行无视泡沫风险,继续变相抵制房贷新政,有可能无法应对可能出现的风险。目前,广东东莞等地的一些楼盘价格,跌幅已经达到30%,这是银行可以承受的一个底线,一旦跌破这个底线,有可能成为银行的不可承受之重。相关数据显示,我国80%左右的土地购置和房地产开发资金,是直接或者间接地来自银行贷款,而个人通过按揭贷款买房的人,占全部购房总数的比例高达90%。

      由于没有遭受过房价下跌导致的坏账大幅攀升之痛,我国银行业的风险防范和规避能力普遍比较低,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国央行只能通过出台相关政策来制约银行的房贷冲动。珠三角地区房价的快速下跌、一些开发商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加大、一些炒房者还贷能力吃紧的状况,说明了房贷新政的前瞻性,是决策者智慧的体现。在风险正在到来的时候,重要的是风险防范而不是逐利。忽略风险的逐利行为是极其危险的。

      目前,全球的房价都在下跌,次债危机新一轮的影响或即将到来,银行更应该汲取教训,防患于未然。在某些时候,减小风险本身就相当于盈利。现在,银行更应该通过积极发展中间业务,通过提供丰富优质的金融服务带来的利润化解房贷萎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