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观点评论
  • 5:专版
  • 6:公司巡礼
  • 7:公司巡礼
  • 8:广告
  • 9:时事国内
  • 10:时事海外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环球财讯
  • A1:市场
  • A2:基金
  • A3:金融
  • A4:金融机构
  • A5:货币债券
  • A6:期货
  • A8: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 T1:艺术财经
  • T2:艺术财经·市场
  • T3:艺术财经·焦点
  • T5:艺术财经·专题
  • T6:艺术财经·收藏
  • T7:艺术财经·资讯
  • T8:艺术财经·人物
  • B1:公司封面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汽车周刊
  • B8:汽车周刊
  • C1:理财封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港股直击·股金在线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专栏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大全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D29:信息披露
  • D30:信息披露
  • D31:信息披露
  • D32:信息披露
  • D33:信息披露
  • D34:信息披露
  • D35:信息披露
  • D36:信息披露
  • D37:信息披露
  • D38:信息披露
  • D39:信息披露
  • D40:信息披露
  • D41:信息披露
  • D42:信息披露
  • D43:信息披露
  • D44:信息披露
  • D45:信息披露
  • D46:信息披露
  • D47:信息披露
  • D48:信息披露
  • D49:信息披露
  • D50:信息披露
  • D51:信息披露
  • D52:信息披露
  • D53:信息披露
  • D54:信息披露
  • D55:信息披露
  • D56:信息披露
  • D57:信息披露
  • D58:信息披露
  • D59:信息披露
  • D60:信息披露
  • D61:信息披露
  • D62:信息披露
  • D63:信息披露
  • D64:信息披露
  • D65:信息披露
  • D66:信息披露
  • D67:信息披露
  • D68:信息披露
  • D69:信息披露
  • D70:信息披露
  • D71:信息披露
  • D72:信息披露
  • D73:信息披露
  • D74:信息披露
  • D75:信息披露
  • D76:信息披露
  • D77:信息披露
  • D78:信息披露
  • D79:信息披露
  • D80:信息披露
  • D81:信息披露
  • D82:信息披露
  • D83:信息披露
  • D84:信息披露
  • D85:信息披露
  • D86:信息披露
  • D87:信息披露
  • D88:信息披露
  • D89:信息披露
  • D90:信息披露
  • D91:信息披露
  • D92:信息披露
  •  
      2008 年 4 月 25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4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4版:观点评论
    当务之急仍是完善制度
    应理性对待
    印花税率下调
    高度警惕经济下滑的风险
    基金为何“成全”QFII抄底?
    “务正业”应作为上市公司坚守的底线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高度警惕经济下滑的风险
    2008年04月25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陈启清
      外部环境激变带来出口下滑的风险,内部紧缩存在的超调风险相互交叉、相互作用,将使2008年的中国经济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面对这种不确定性,重要的是未雨绸缪,认真研究风险预案,以至于当风险真正来临时使我们能够从容应对,避免经济出现大起大落。

      ⊙陈启清

      

      新近公布的《国务院2008年工作要点》提出“双防”要求,即2008年“既要防止经济由偏快转为过热,抑制通货膨胀,又要防止经济下滑,避免大的起落。”这其中,“防止经济由偏快转为过热,抑制通货膨胀”是老提法,而真正需要引起关注的则是“防止经济下滑,避免大的起落”。这说明政府已经把防止经济下滑列入研究和决策议程中。

      2001年以来,中国经济走出了持续多年的低位徘徊,开始进入新一轮的高增长周期,经济增长率不断攀升,去年甚至出现了过热的现象,政府不得不采取更为严厉的宏观调控政策。但是,进入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愈演愈烈使得中国经济发展环境发生了一些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可能会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必须加以重视。

      外部环境激变带来出口下滑的风险。中国最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得益于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但现在,这个外部条件有可能消失。

      第一,美国次贷危机有可能引致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给中国带来出口下降的风险。次贷危机不仅给美国的金融系统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而且正在把美国经济拖入衰退之中。2007年第四季度,美国经济增长率已经下滑到0.6%,现在很多经济学家都预计今年一季度美国可能会出现负增长。由于美国经济步入衰退,中国对美国出口开始下滑。2008年2月,中国对美国出口154.8亿美元,同比回落5.3%,对美月度出口自2007年4月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

      更令人担忧的是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经济衰退可能把世界经济拉入下降通道,一旦世界上主要经济体都出现增长率下滑,那么中国实施的出口多元化战略将失去效用,中国的出口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现在这种风险似乎越来越大,欧盟、日本都出现了经济增长放缓的势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今年连续两次下调世界经济增长率。世界经济如果放缓,那么中国的出口很可能出现大幅下降,经济下滑的风险就将大大增加。

      第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高,可能引起全球性通胀。近几年,在需求攀升、流动性过剩、供给收缩等因素的推动下,国际大宗商品市场进入新一轮的上涨过程。2007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导致美元快速贬值,更把石油、黄金为代表的大宗商品价格推上了历史高位。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给全球带来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压力,通货膨胀似乎正在席卷全球。通货膨胀的持续上升有可能使各国把政策重心转向控制通货膨胀,这也限制了各国政府采取扩张性政策来刺激经济,有可能使得受次贷危机影响的世界经济雪上加霜。同时,为了应对次贷危机,美国连续降低利率,发达国家中央银行纷纷向金融市场注入流动性,这可能使全球重新回到流动性过剩的时代。

      全球性通胀通过影响世界经济会间接影响中国经济增长,而大宗商品价格的持续上涨则会直接打击中国经济。一方面,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使中国产生输入型通货膨胀,影响经济健康发展。另一方面,由于中国需要大量进口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上涨也将使得中国企业承受越来越多的压力,将有可能导致大量企业破产,拉低中国经济。如果大宗商品价格未来持续上涨,那么这两种影响也会越来越大。

      从内部因素来看,多种因素的反复交叉也使得我国经济存在下滑风险。

      第一,宏观调控政策的时滞效应可能使政策产生超调风险。2003年以来,由于宏观经济高速增长,我们采取了宏观调控,到2007年,宏观调控政策愈加严厉,货币政策走向从紧,2007年采取的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力度和频率都是前所未有的。2007年中国人民银行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从9%上调到14.5%,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6次,一年期贷款利率从年初的6.12%提高到7.4%,加息1.28个百分点。由于政策的时滞效应,这些政策很多将在2008年上半年前后产生效力,而此时又刚好遇到了外部环境恶化,内外紧缩可能使经济存在过度调控的风险,而这将会影响下一轮的经济增长。

      第二,固定资产投资尤其民间投资存在下滑的风险。从近两年的统计数据来看,固定资产投资的高增长主要是靠非国有的民间投资推动起来的,2007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完成的固定资产投资仅增长16.7%,远低于25.8%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相对国有投资而言,民间投资波动性更大,对经济形势和政策更为敏感,也更为脆弱。经济环境的变化使得民间投资可能出现快速下滑:一,成本上升,企业利润下降可能使得民间投资下滑。二,紧缩政策将严重打击中小企业,投资能力大幅下降。三,未来预期不明确将使谨慎型的民间投资大量收缩。四,房地产市场的不景气可能使得房地产投资出现下滑。

      2008年新开工项目的负增长佐证了这种风险。2008年1月—2月,新开工项目14477个,计划总投资3967亿元,同比下降2.6%,而这还是在去年基数很小的基础上下降的。

      以上这些风险因素的相互交叉、相互作用将使2008年的中国经济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面对这种不确定性,警惕总比不警惕好,有意识总比无意识好, 我们应当为政府的高瞻远瞩鼓掌欢呼。当然,认识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未雨绸缪,认真研究风险预案,以至于当风险真正来临时使我们能够从容应对,避免经济出现大起大落。

      (作者系经济学博士,任职中央党校经济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