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观点评论
  • 5:专版
  • 6:公司巡礼
  • 7:公司巡礼
  • 8:广告
  • 9:时事国内
  • 10:时事海外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环球财讯
  • A1:市场
  • A2:基金
  • A3:金融
  • A4:金融机构
  • A5:货币债券
  • A6:期货
  • A8: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 T1:艺术财经
  • T2:艺术财经·市场
  • T3:艺术财经·焦点
  • T5:艺术财经·专题
  • T6:艺术财经·收藏
  • T7:艺术财经·资讯
  • T8:艺术财经·人物
  • B1:公司封面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汽车周刊
  • B8:汽车周刊
  • C1:理财封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港股直击·股金在线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专栏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大全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D29:信息披露
  • D30:信息披露
  • D31:信息披露
  • D32:信息披露
  • D33:信息披露
  • D34:信息披露
  • D35:信息披露
  • D36:信息披露
  • D37:信息披露
  • D38:信息披露
  • D39:信息披露
  • D40:信息披露
  • D41:信息披露
  • D42:信息披露
  • D43:信息披露
  • D44:信息披露
  • D45:信息披露
  • D46:信息披露
  • D47:信息披露
  • D48:信息披露
  • D49:信息披露
  • D50:信息披露
  • D51:信息披露
  • D52:信息披露
  • D53:信息披露
  • D54:信息披露
  • D55:信息披露
  • D56:信息披露
  • D57:信息披露
  • D58:信息披露
  • D59:信息披露
  • D60:信息披露
  • D61:信息披露
  • D62:信息披露
  • D63:信息披露
  • D64:信息披露
  • D65:信息披露
  • D66:信息披露
  • D67:信息披露
  • D68:信息披露
  • D69:信息披露
  • D70:信息披露
  • D71:信息披露
  • D72:信息披露
  • D73:信息披露
  • D74:信息披露
  • D75:信息披露
  • D76:信息披露
  • D77:信息披露
  • D78:信息披露
  • D79:信息披露
  • D80:信息披露
  • D81:信息披露
  • D82:信息披露
  • D83:信息披露
  • D84:信息披露
  • D85:信息披露
  • D86:信息披露
  • D87:信息披露
  • D88:信息披露
  • D89:信息披露
  • D90:信息披露
  • D91:信息披露
  • D92:信息披露
  •  
      2008 年 4 月 25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4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4版:观点评论
    当务之急仍是完善制度
    应理性对待
    印花税率下调
    高度警惕经济下滑的风险
    基金为何“成全”QFII抄底?
    “务正业”应作为上市公司坚守的底线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应理性对待印花税率下调
    2008年04月25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冯光明
      ⊙冯光明

      

      久违了的普涨行情再次出现。4月24日,受印花税下调至千分之一等利好刺激,沪深股指高开高走,“4·24”井喷行情创出A股市场有涨跌幅限制以来的单日涨幅之最,成交量创出2007年6月中旬以来的最大记录,两市超过800只非ST股涨停,也是本轮牛市来极为罕见的情况。

      4月23日晚上,印花税率降低的消息传出后,一些股民就在网上留言说:“要抓紧抢筹,无论什么股票,只要抢到就赚钱。”4月24日的行情,或许就是这种疯狂抢筹运动的结果。

      就连此前被市场预测“可能出现无量跌停,基金损失将超过60亿元”的宏达股份,亦有许多投资者冲进去抢筹。成交量达23.3万手,对照此前市场“无量跌停”的推论来看,此成交量算得上是天量了。遗憾的是,这依然未能改变宏达股份跌停的命运。作为一个教训,但愿能让更多的投资者清醒。

      一调控就暴跌,一救市就暴涨,A股总是在这种怪圈中挣扎,而广大股民的投资偏好,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暴涨暴跌的推动者。印花税率下调只是交易成本的降低,而这种降低对每个投资者都是公平的,从这个角度来看,这种利好因素的影响不应被过分夸大,一旦将它作为抢筹的依据,不再看上市公司的业绩和发展前景,就可能误入歧途。

      任何成功的投资者都有自己独特的分析工具。比如,巴菲特坚持价值投资为导向,数十年如一日,积聚了令世人羡慕的巨大财富,他对上市公司的选择是,企业必须具备下列特征:一是业务简单明了;二是竞争优势明显;三是企业少负债,现金流持续稳定;四是企业经营有方,经营团队诚实能干。

      那么,我们的投资者依靠的又是什么分析工具呢?这是一个很快就将面临的问题。印花税率下调的利好消息正在释放,一旦释放完毕,A股市场的板块分化、个股分化现象将直观地体现出来。如果投资者带着抢筹的思维,不仅难以获利,还可能因对风险的忽略而遭致亏损,甚至被市场淘汰出局。

      后印花税时代的股市绝非一帆风顺,大小非解禁问题虽然经过制度的修正得到了缓解,但这种压力仍然是悬在A股市场的一把达摩克利斯剑。再融资的规范问题、新股发行的改革问题等等,都有待逐步解决和修正,而通胀压力问题、次债危机的发展趋势、美国经济衰退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等等,都需要进一步关注。

      在印花税率下调消息释放过后,投资者应该更加冷静。应该认识到,印花税作为重要的一种调控工具,在它用完之后,有关部门一定会更加尊重市场自身的运行规律,更注重市场自己调节功能的发挥。政策因素对股市的影响将逐渐被市场自身的调节功能替代,这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如果忽略这一点,有可能被市场淘汰。

      因此,后印花税时代,投资者应该尽快找到自己的分析工具,培养早已经为成熟资本市场主流的价值投资理念。实际上,最终在资本市场脱颖而出者,无不在以价值投资理念指导自己的投资选择。后印花税时代,应该是理性思维和价值判断成为中国资本市场的主流。果如此,则是中国资本市场之幸,中国股民之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