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观点评论
  • 5:专版
  • 6:公司巡礼
  • 7:公司巡礼
  • 8:广告
  • 9:时事国内
  • 10:时事海外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环球财讯
  • A1:市场
  • A2:基金
  • A3:金融
  • A4:金融机构
  • A5:货币债券
  • A6:期货
  • A8: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 T1:艺术财经
  • T2:艺术财经·市场
  • T3:艺术财经·焦点
  • T5:艺术财经·专题
  • T6:艺术财经·收藏
  • T7:艺术财经·资讯
  • T8:艺术财经·人物
  • B1:公司封面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汽车周刊
  • B8:汽车周刊
  • C1:理财封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港股直击·股金在线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专栏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大全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D29:信息披露
  • D30:信息披露
  • D31:信息披露
  • D32:信息披露
  • D33:信息披露
  • D34:信息披露
  • D35:信息披露
  • D36:信息披露
  • D37:信息披露
  • D38:信息披露
  • D39:信息披露
  • D40:信息披露
  • D41:信息披露
  • D42:信息披露
  • D43:信息披露
  • D44:信息披露
  • D45:信息披露
  • D46:信息披露
  • D47:信息披露
  • D48:信息披露
  • D49:信息披露
  • D50:信息披露
  • D51:信息披露
  • D52:信息披露
  • D53:信息披露
  • D54:信息披露
  • D55:信息披露
  • D56:信息披露
  • D57:信息披露
  • D58:信息披露
  • D59:信息披露
  • D60:信息披露
  • D61:信息披露
  • D62:信息披露
  • D63:信息披露
  • D64:信息披露
  • D65:信息披露
  • D66:信息披露
  • D67:信息披露
  • D68:信息披露
  • D69:信息披露
  • D70:信息披露
  • D71:信息披露
  • D72:信息披露
  • D73:信息披露
  • D74:信息披露
  • D75:信息披露
  • D76:信息披露
  • D77:信息披露
  • D78:信息披露
  • D79:信息披露
  • D80:信息披露
  • D81:信息披露
  • D82:信息披露
  • D83:信息披露
  • D84:信息披露
  • D85:信息披露
  • D86:信息披露
  • D87:信息披露
  • D88:信息披露
  • D89:信息披露
  • D90:信息披露
  • D91:信息披露
  • D92:信息披露
  •  
      2008 年 4 月 25 日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T8版:艺术财经·人物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T8版:艺术财经·人物
    苏新平:当代艺术是开放的
    仇晓飞:敏感而碎落的心灵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苏新平:当代艺术是开放的
    2008年04月25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邱家和
      苏新平
      ⊙本报记者 邱家和

      

      苏新平,从版画走向当代艺术,成为当代艺术界中一位令人瞩目的风云人物。在他的创作中运用多种艺术样式,不仅有版画,也有油画和装置。不过,就如他自己所反复强调的,即便是他的油画作品,仍然有着鲜明的版画风格。版画风格成为铭刻在他作品上的深深的烙印。他还在积极地参与版画艺术家的活动,记者就是在上海莫干山路50号“M”艺术空间所举办的《“我在”(Being here)——中国版画艺术工作室联盟作品展》上,采访到了他。

      

      从木刻版画到石版画

      苏新平在回顾自己创作生涯的开端时坦言,是版画那种单纯的表现力吸引了他。他说:“在接受学院训练时都是从素描开始,画面都是黑白的,由此我对版画的表现力有了认识,也有了对其艺术表现力的预期和理想,所以我选择了版画。”

      对于版画的求学过程,苏新平也有过戏剧性的经历。他回忆道:“本科时我学的是木刻,因为当时没有其他选择。之后,进入中央美院研究生班,一开始还是学木刻,不过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了石版画,发现石版画的石刻是可以直接用笔画的,而美术训练正是从直接绘画开始,因而石版画这种直接绘画的魅力深深吸引了我。”他说:“石版最容易表达我的思想认识,绘画性也最强,是最适合我的表达方式。”于是,他创作了大量名盛一时的石版画作品。

      

      版画是我挥之不去的印记

      到90年代初,苏新平开始尝试油画。他说:“我1992年起在国外举办巡展,到各地美术馆、博物馆考察。走了2年,发现了石版的局限性,也发现了油画的表现力与创作的方法和版画的不一样。”通过在国外的考察,他对当代艺术有所了新的了解,希望能有所突破。版画和油画只是材料不同,但油画的材料决定了不同于版画的表达方法和艺术语言。他说:“我自认是一个激情型的艺术家,油画的表现方式比较适合,因为油画可以直截了当地表达你此时此刻的心情与想法。版画则不同,必须事先有完整的艺术构思,制作过程中又需要按照严密的程序与步骤进行技术处理,因此不利于我及时把握稍纵即逝的创作状态。”

      虽然进入了新的领域,但苏新平并没有脱离版画。他说:“油画有一个陷阱,那就是你一出手就会跑到西方传统中去,就进了人家的套路。我希望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独特语言,那就是美术史上不曾有过的、独一无二的语言。”他认为,版画有油画所没有的特点,如黑白对比、平面性等。所以他的油画创作要抓住最根本的东西——油画和版画的不同表达方式。因此,他直到现在还不是把油画当作油画来画。和一般的油画家不同,他的画面呈现的是黑白灰、是平面,关注形与形之间、黑与白之间的过渡,关注灰。他强调:“灰,特别能体现你的感觉,是灵性的体现,这是版画语言所启示的一种独特的方法。”

      

      我用创作说话

      苏新平的作品虽然始终孜孜于艺术语言的探索,但他也始终在关注当代社会与生活。这次来上海,他看到那些大楼背后狭仄灰暗的民居,两者之间的差异触目惊心。“我们不应被假象所迷惑,不要忘记艺术家、知识分子的艺术责任”,他说:“我的创作都带着问题,都有话要说,要质疑,要关注人的精神,关注精神的回归。”

      回顾自己的创作道路,他指出,每个时期都会有想要说的话:早期对都市生活比较陌生,就会把自己的感情转移到过去熟悉的内蒙古草原风光。1994年在国外考察回来后,他发现商业大潮把人的物质欲望都调动起来了,物质欲望走到了极端,对社会、人文带来史无前例的破坏,就开始着手反映都市生活。1994年到1998年的“欲望之海”系列就是这样创作出来的。到了世纪末,中央美院从王府井搬到郊区城乡结合部,他亲眼看到那些良田被城市吞噬,成了别墅、大卖场、桑拿中心,最后被沙尘笼罩,见证了城市化的每一个阶段对环境、对人的精神的影响,他又转换到了“社会风景”系列。最近他的“干杯”系列,则是表达当代人的一种心态,一种权力、金钱、成功、声色犬马唾手可得的幻觉。这是社会急速变化带来的幻觉,一种人人都会被感染、全世界独一无二、令人丧失理性的危险的迷幻状态。

      版画是我艺术语言的基础

      苏新平认为,受过严格的版画训练,对从事当代艺术非常有益。为什么在当红的当代艺术家中会有这么多学版画出身的?这不是偶然的。“版画的严格训练使我的艺术生涯受益无穷。前期的严密构思、严谨的创作步骤,最适合以观念创新为特征的当代艺术。同时,版画艺术使我练就了把握黑白大块面对比的造型能力,这是形成我特有的艺术语言的基础。”他说:“此外,版画的技术要求,使制作过程中需要和技师、工人合作,养成了版画艺术家的开放心态和合作精神。而当代艺术的当代性,恰恰表现为开放、合作和互动。”

      苏新平指出,2000年前后他的创作经历了一些变化。他说:“在这之前,我有一种类似学生的心态:一动手就会想到别人会怎么看,感到很压抑。在这之后则变得很自信。这既有艺术的自信,也包括在为人处世方面的自信,是各方面趋于成熟的结果。创作过程也就变得轻松了。我的作品有人说有象征性。其实我只想把我的思考转化为图像,这是语言的转化,希望作品有让人回味的东西。象征性就是这样自然形成的,而非通过象征主义的符号产生。当然,我的创作过程因此很痛苦,即便是到了新世纪创作变得轻松了,但构思过程仍然是痛苦的。”

      尽管不再仅仅是一个版画艺术家,但苏新平却十分关切版画的命运。他的艺术道路因版画而开始,因离开版画而变得宽广,但却留下了挥之不去的印记。如今,他又回眸版画,想到一个艺术家、一个知识分子对版画的振兴所应尽的社会责任。也许我们可以就此判断,版画百花争春的日子已经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