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近年中,民企生存状况的系列调查,暂告一个段落。一夜成稿,看到天际微微泛白,振奋多过惋惜和忧虑。
一些民营外贸企业在这一轮洗牌中会悄然退去,这是一种惋惜。毕竟他们的辛苦创业,曾经为中国的GDP增长和就业大计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但转换一下思路,当大量高耗能、高污染、资源型的低端产业迁出中国市场,换来一批批有创想、有知识含量和管理效益的高附加值产业,中国的自然环境、人居环境和经济环境会更加和谐。那就像此时的黎明天空,清爽而安然。
“我们附近的村子就有两个染厂,开工时烟雾腾腾,听说每年都有村民死于和污染有关的疾病。听说政府正在考虑将各地的染厂集中在一个开发区,以便集中处理污染。村民现在想明白了,赚多少钱也没有健康重要。”一位绍兴周边的村民就这样直白地告诉记者。
为了一个更和谐的早晨,我们暂时忍耐夜的阵痛,又何妨?经历过阵痛的“林鳞”们,他们的明天也许会更好。
回顾采访过程,我们看到的产业忧虑,其实是一个不断淡化的过程。批量的民企倒闭会影响中国经济到何种程度?会丧失多少就业机会?会引发多少民企的不满?
正如相关部门领导所言,目前的出口趋缓仍属于正常范围,在涉及经济总量的大政策(如汇率政策)不变的情况下,中央以税收等方式硬性救援民企的可能不大。显然,在面对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产业升级等大课题时,决策者们已经做好付出相应代价的准备。而这时候的中小企业,除了思变而自救外,再无它法。
但值得提出的是,相关政府部门在遵守WTO相关规定、考虑汇率等因素后,在放手让企业图变求生的同时,仍需要给予职能范围内的扶助。“放手”不是“牺牲”,市场规则并不排斥政府的有效引导。
毕竟,在中国大多数地方“重国企和洋企”的理念下,民营经济生存有着特殊的艰难角落。且不说大量传统制造企业的转型思路还未成熟,就是已经成熟的民营企业,也会遇到诸多“玻璃门”的碰撞。比如民企参与国资和重要金融领域股权转让的限制,比如中小企业融资困境。
“现在浙江地下钱庄放贷的利息已经到了1.5分,我们从银行贷款比较难,只能走不规范的私募市场,压力更大。”一位中小企业主感慨。而包括均瑶集团董事长王均金、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等众多明星民企代表已经开始在各种正式场合呼吁,扩大中小企业融资路径到了十分紧迫的时候。
另外,如果大量中小企业没有产业转型与升级的实力,那么政府辅导下的培训、合并都不失为可行的方案。至关重要的,是行政者服务于“民营”,服务于“中小”的执政理念与价值观。
“俞正声书记在紧张地思考上海大国资整合方案的同时,开始反思没有留住马云的遗憾,代表着地方最高决策者对民营经济的重视日益提高。毕竟,中国民营经济已经占到新增GDP的60%,民营经济的发展是中国经济未来坚实前行的真正基础。”一位上海经济界人士表示。
看来,企业“自助”与政府“关怀”并行,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才更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