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重
作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经济巨人和崛起中的大国,中国出现国际金融中心,已经不是需要再等待多久的事情。中国人常常讲,成就大事业,需要天时、地利与人和的配合。而对于成为国际金融中心来说,上海,则是中国天时、地利、人和同具的最佳城市。
天时,在过去是“天子令诸侯”。今天就是政府政策,就是国家意志。国务院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同意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与浦东的开发和开放同时进行,因此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早就变成了国家意志,而非仅仅是地方意愿。
天时还在于,世界不但需要一个作为制造业中心的中国,提供优质的物质产品,也需要有这样的一个金融中心,使得世界与中国更加亲近,使得贸易和投资更加便利、顺畅。当然中国也需要一个国际金融中心,以促进产业升级,更好地融入世界。
地利的第一层含义是地理位置。上海是中国第一大城市,同时也是最发达的城市,又是中国最富庶的长三角地区的龙头,辐射范围广阔,其地理位置优越,沿海又沿江,年平均气温16度,气候温和。交通、通讯基础设施先进,陆路、海运发达,上海港的货物吞吐量世界第一,集装箱吞吐量世界第三,上海是中国仅有的几个国际航空港之一,与世界联系非常方便。
地利的第二层含义还包括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规模。上海是中国金融交易品种最齐全的城市,在世界上也是屈指可数的,股票、外汇、期货、黄金交易都集中于此。金融交易品种多于香港,与纽约、伦敦两个超级国际金融中心相比也毫不逊色。
上海集中了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这是人行总行的业务大本营,以及上海证券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上海黄金交易所、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中国银联。上海拥有840多家金融机构,上海的外资银行资产占了全国规模的60%。
如果上海的天时、地利其它城市无法比拟的话,上海的人和优势更为明显,并最终使上海成为中国国际金融中心的最佳候选。
人和也许是最难以量化的指标,但是人和反映的是人们的期待和意愿,是最终起作用的根本性力量。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作为国际金融中心,要让全世界的金融家和投资者们感到,他们是在一个适合进行金融交易的环境中,特别是周围的人对于金融有很强的适应性。上海是中国金融业发展最早的城市,1949年的时候,上海的金融交易规模就仅次于纽约和伦敦,居世界第三,比东京和香港还要大,是远东最大的金融中心,所以上海人耳濡目染,天生就对金融有感觉。比如茅盾先生的《子夜》,就经常有证券交易所的情节。而且只有反映上海生活的小说、电影,才能看见这样的情景。那个时候炒股票的就大有人在。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证券市场、金融市场,也仍然是从上海起步的,这是个英明的决策。上海的市民们对于金融的情结,并没有随着岁月的流逝,社会的变迁而改变,沪上出身的著名演员潘虹10多年前主演的《股疯》不过是三十年代那一幕在新时代的翻版,而潘虹在片中饰演的角色不过是一个汽车售票员,而不是什么白领,可见金融已经成为上海市民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国际金融家们来到上海,就会发现他们是来到了一个正确的,适合于进行金融交易的地方。这只是人和的一个方面。
上海具有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人和条件的另一个标志,就是“人心所向”,上海成为金融中心,是全世界的一种期待。如果上海成为这样的中心,就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结果,符合人们一直以来的预期,没有任何突兀之处。上海如今已经集中了近20万金融人才,据说还至少需要80万,而纽约现在的金融人才大约是77万。再比如,如果你问一个外资银行的领导人,他会把哪里作为进入中国的首选地,他的回答还是上海。不要忘了,当年外滩就是洋行林立,国外银行已经不是第一次回答这样的问题了。
国际金融中心一定应该是国际化的城市,这也是人和的一个标志。国人常常抱怨上海不像一个中国自己的城市,太过洋气,跟中国特色较着劲呢。连著名的旅居海外的女作家陈丹燕重新回到上海后,也感慨上海不是想象中的中国的样子。但是,这没有什么值得特别惊讶的。上海是中国最早开埠的城市,受着海风的侵袭,向来对于外来的东西来而不拒,具有海派特有的包容。所以,外国人到了上海,并没有什么陌生感、不适应。这正是上海的国际化的一个标志,上海是中国最开放的国际大都市,它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现在,有几十万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在上海学习工作,上海还有5万多家外商投资企业,有几十万上海人在那里与他们的外国同事朝夕相处。应该说,上海是外国人感觉最友好的中国城市之一。不同语言的人在这里和谐相处,不同文化在这里共生。
人和不但是人与人之间的,还包括政府作为管理者,与人们之间的和谐关系。上海有1800多万人,管理这么庞大的人口,需要高超的城市经营和管理水平,上海把现代科技、制度优势和上海人特有的精细思维巧妙融合在一起,把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管理得井井有条,全世界的人来到这里,就会发现政府运作高效有序,法规秩序良好。美国《时代》周刊曾经把上海列为中国十大治安良好城市之首。
有了天时、地利、人和,再加上,中国金融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深入,人民币可自由兑换和国际化步伐的加快,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已经是呼之欲出了。
(作者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融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