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时事天下
  • 5:特别报道
  • 6:特别报道
  • 7:特别报道
  • 8:观点评论
  • 9:时事·海外
  • 10:环球财讯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6: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1:市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机构
  • A5:货币债券
  • A6:信息披露
  • A8:期货
  • T1:艺术财经
  • T2:艺术财经·盘点
  • T3:艺术财经·焦点
  • T4:艺术财经·市场
  • T5:艺术财经·专题
  • T6:艺术财经·收藏
  • T7:艺术财经·资讯
  • T8:艺术财经·人物
  • B1:公司封面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汽车周刊
  • B8:汽车周刊
  • C1:理财封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操盘计划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专栏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披露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2008 年 5 月 9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8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8版:观点评论
    大幅度提高“违规成本”
    地方政府“救市”或化解房地产调控
    从OPEC历史看OREC前景
    上海的天时地利与人和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从OPEC历史看OREC前景
    2008年05月09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田立
      在当今世界正面临能源和粮食价格危机时,人们似乎更希望能有更多国际组织站出来,虽不见得能起什么拯救作用,但至少可以缓解一下日益上涨的价格压力,让已呈现衰退迹象的世界经济得以喘息。但OPEC40多年的历史表明,企图通过控制供求关系来调整价格的想法根本无从实现,所以,OREC恐非解决粮食价格危机的好办法。

      ⊙田立

      

      近日有媒体报道说,泰国、越南、缅甸、柬埔寨、老挝等东南亚国家正酝酿组建一个类似于“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的“稻米输出国组织”(OREC)。消息一出就引起各方关注,在当今世界正面临能源和粮食价格危机时,人们似乎更希望能有更多这样的国际组织站出来,虽不见得能起到什么拯救作用,但至少可以缓解一下日益上涨的价格压力,让已呈现衰退迹象的世界经济得以喘息。若真能如此,我们真是应该向这些组织致敬了。但是,类似组织的历史教训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这类行为的前景,所谓温故知新,或许能让我们更加科学理性地看待美好愿望的最终归宿。

      世上第一个试图通过集体行为来控制某种物资价格的大规模国际组织就是著名的OPEC,1960年刚成立时,它的目的是通过控制石油价格来保证各成员国的利益。后来随着规模的膨胀,以及所控制的石油资源占全球比重越来越大,该组织不得不承担起调节世界油价的义务,而这从根本上改变了初衷。也正是从这时起,OPEC扮演起了世界经济杠杆的角色:每当油价上涨阻碍世界经济发展时,OPEC就有“义务”增加石油产量来平抑价格;而当油价下跌损害产油国利益时,OPEC的义务则是减少石油产量,稳定油价。

      应该说,在OPEC成立的最初十年,它的目标基本上算实现了。但随着上世纪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美元与黄金挂钩的金汇兑本位制随之解体,世界经济陷入了短暂的混乱,因为任何经济的健康运行客观上都需要一种即使是非强制性的货币本位制作为基础,这时人们发现,石油是取代黄金的最佳标的物,于是所谓的石油本位制在世界经济体系中逐步得到认可。也正是从这一时刻起,石油属性悄悄发生了变化,并最终导致了OPEC的迷茫和无力。

      既然石油与美元挂钩了,石油本位制建立了,那么石油就具备了资产的属性,这个属性对于石油的重要程度甚至超过了它的商品特性。由于资产价格不是由供求关系来决定的,因此,OPEC的增产减产,充其量只能改变一下局部均衡,不会从总体上改变油价走势。OPEC才不得不承认它在影响油价方面的无力。OPEC秘书长艾尔·巴德里去年10月接受采访时承认:“影响(石油)价格的因素与供需无关。”这个表述重新界定了OPEC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运用现代金融学的资产理论去分析,既然石油是一项资产,就一定存在头寸,如果我们把它的价格视为一项头寸的话,那么在当今之世,能够影响这一头寸的主要力量就是战争和美元。当世界上有战争爆发时,油价就会上涨,当美元贬值时,油价也要上涨。这时,任何供求变化都无法左右油价了。所以,当美元从2002年开始贬值起,石油期货价格便一路直线上扬,并准确地预示了石油现货价格上升。

      OPEC的尴尬不仅于此,从金融学角度看,OPEC本身存在着“先天不足”和不可调和的内在矛盾。OPEC的义务可以描述为:当世界油价上涨时,它要增加产量;而当油价下跌时,它又要减少产量,这就相当于该组织向全世界免费提供了一个由两项期权组成的蝶式组合,只要油价跑到OPEC设定的区间以外,其成员国必须实际承担理论上可以大到无限的损失,而即使油价在其所设定的区间内,其成员国也不会得到任何补偿。因此从纯粹的期权理论来看,OPEC的解体恐怕是迟早的事。

      现在回过头来说说正在酝酿中的OREC。如果我们把两者作一番比较的话,也许会发现很多不同,最起码的,稻米是地道的商品,与资产属性还不搭界。再说现在还没有所谓的稻米本位制,因此,短时间内稻米价格肯定不会受上述金融理论的“影响”。除此之外,稻米还具有非稀缺性,以及消费的局部性等特征,这些都与石油不同。如此看来,OREC不是OPEC,它的前景还是应该被看好的了?但是,我并不这样看。

      稻米是否会具有资产属性不取决于它原本是用来干什么的,也不在于现在是否形成稻米本位制,更与非稀缺性或局部性无关。决定稻米是否具有资产属性的根本力量只有一个,那就是它的价格头寸是否受其他资产价格矢量的左右。只要具有这个特点,它就已经具有资产属性了。实际上,去年以来的粮食价格上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能源价格上涨所导致的对可替代燃料的酒精需求预期的上升,而制作酒精的主要原料是粮食(除了玉米以外,别忘了稻米也可以用来酿制酒精),这就不可避免地要把能源价格头寸与粮食价格头寸联系在一起了,这样一来,能说粮食不具有资产属性吗?而一旦稻米像石油一样成为资产,OREC就会同样面临OPEC经历过的教训:企图通过控制供求关系来调整价格的想法无从实现。到那时,OREC的价值与今天的OPEC又会有什么区别呢?

      同样的,OREC也要为世界(或者至少消费稻米的地区)提供一个类似于OPEC正在提供的期权蝶式组合,那其成员国会心甘情愿地用自己的财富去为别人埋单吗?所以我认为,OREC并非解决粮食价格危机的好办法,OPEC40多年的历史已经昭示了这一点。

      (作者系哈尔滨商业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