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价值报告
  • 3:公司巡礼
  • 4:特别报道
  • 5:特别报道
  • 6:要闻
  • 7:观点评论
  • 8:时事海外
  • A1:市场
  • A2:股市
  • A3:特别报道
  • A4:特别报道
  • A5:基金
  • A6:金融机构
  • A7:货币债券
  • A8:期货
  • B1:公司封面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 B8:人物
  • C1:理财封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港股直击·股金在线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钱 沿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环球财讯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2008 年 5 月 15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6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6版:要闻
    合规管理即将铺开 券商监管新模式呼之欲出
    央行:把抑制通货膨胀放在更突出位置
    合规监管关键人物——合规总监
    证券公司合规管理试行规定(征求意见稿)
    全球经济形势挤压货币政策操作空间
    4月工业增加值增15.7% 实际增速稳定
    全国会计资格考试推迟
    首季上市公司境内外共筹资1489亿元
    关于《证券公司合规管理试行规定》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央行:把抑制通货膨胀放在更突出位置
    2008年05月15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苗燕
      未来一段时间物价仍可能高位运行

      ⊙本报记者 苗燕

      

      央行昨天发布的《2008年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央行当前货币政策将把控制物价上涨、抑制通货膨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报告指出,由于2008年政府把控制物价上涨、抑制通货膨胀放在突出位置,宏观调控的政策效果将逐渐显现等原因,当前抑制通货膨胀存在着一些有利因素。但同时,在国内外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未来一段时间物价仍然可能高位运行。

      报告认为,尽管剔除季节因素和春节因素后的通胀压力出现了下降趋势,但总体来看,当前的通货膨胀压力依然较大。不过,央行也指出,当前抑制通货膨胀存在着一些有利因素。首先是2008年政府把控制物价上涨、抑制通货膨胀放在突出位置,从紧货币政策初见成效,宏观调控的政策效果将逐渐显现。此外,国家运用财政手段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提高和改善农业的生产条件,会促进农业生产,增加农产品供给。同时,多数制成品供大于求的局面在短期内难以改变。报告认为,全球能源和初级产品价格主要以美元定价,美元走势存在不确定性,一旦美元贬值态势逆转将有助于减缓全球初级产品价格上涨。

      不过,报告也坦言,在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未来一段时间物价仍然可能高位运行。而造成CPI居高不下的原因主要是食品涨价可能继续带动CPI上涨;此外,必要的资源价格调整及劳动力成本提升构成价格进一步上行的压力。同时,各地投资冲动依然很强,投资反弹和货币信贷扩张压力依然存在,未来生产资料价格仍然存在上涨可能。而受美元贬值及投机活跃等因素影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仍维持高位,也对我国形成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通货膨胀预期不稳定,也将助推通胀上升。

      报告认为,我国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发展生产、保障供应,加强市场监管,并通过财政补贴妥善安排低收入群体生活。下一步,应继续采取综合措施,增加供给、稳定预期,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配合,提升治理通货膨胀的综合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