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特别报道
  • 3:特别报道
  • 4:特别报道
  • 5:特别报道
  • 6:特别报道
  • 7:财经要闻
  • 8:路演回放
  • 9:观点评论
  • 10:时事海外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环球财讯
  • A1:市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7:期货
  • A8: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T1:艺术财经
  • T2:艺术财经·市场
  • T3:艺术财经·焦点
  • T5:艺术财经·专题
  • T6:艺术财经·收藏
  • T7:艺术财经7
  • T8:艺术财经·人物
  • B1:公司封面
  • B2:上市公司
  • B3:创业板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汽车周刊
  • B8:汽车周刊
  • C1:理财封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港股直击·股金在线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专栏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大全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D29:信息披露
  • D30:信息披露
  • D31:信息披露
  • D32:信息披露
  • D33:信息披露
  • D34:信息披露
  • D35:信息披露
  • D36:信息披露
  •  
      2008 年 5 月 16 日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T3版:艺术财经·焦点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T3版:艺术财经·焦点
    过去十年艺术品投资回报率超过股票 艺术品金融化将成趋势
    梅建平:“梅·摩指数”将为艺术品金融化服务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梅建平:“梅·摩指数”将为艺术品金融化服务
    2008年05月16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杨琳
      

      他说:“我从小就注重学习,实际上我的一生就是学习的一生。”

      “回国来,我主要想做的还是国内目前比较缺的一些方面。我认为国内房地产和艺术品市场这两个领域都面临金融化和国际化的历史机会。就是说,在这两个大的浪潮中,有很多发展的前景、空间和机会。如果这两个领域能够与金融很好的结合起来,它们会在中国有很快的发展。”

      ⊙本报记者 杨 琳

      

      在论坛上,本报记者采访到了著名的梅建平教授,对于他回国后的打算和对中国股市、房市以及艺术品市场三大投资领域的当前态势和未来前景表示了其个人观点。

      中国房地产和艺术品面临金融化的历史机会

      上海证券报:近年来您一直在长江商学院教学,是否意味着您已经完全回国?

      梅建平:是的,我现在已经彻底回国,就在长江商学院工作,纽约大学的工作已经辞去。现在事业的重心已经转移到国内,全心全意在国内发展。

      上海证券报:您一直都喜欢挑战和勇于创新,回国后您的挑战会在哪里呢?

      梅建平:我主要想做的还是国内目前比较缺的一些方面。我认为国内房地产和艺术品市场这两个领域都面临金融化和国际化的历史机会。就是说,在这两个大的浪潮中,有很多发展的前景、空间和机会。如果这两个领域能够与金融很好的结合起来,它们会在中国有很快的发展。但是,目前这两个领域都面临着所谓的规范化发展问题,而我在国外这么多年的积累,使得我在参与其发展过程中可以提供我积累的知识和一些人脉关系。

      “梅·摩艺术品指数”将为艺术品金融化服务

      上海证券报:您与摩西教授2000年创建“梅·摩艺术品指数”开世界艺术市场之先河,这次回国您也表示了对中国艺术市场的莫大关注和信心。那么,是否意味着您的“梅·摩艺术品指数”将会产生中国版?您会针对中国艺术品市场对支书做出改进吗?

      梅建平:是的,我们现在已经在进行中国版块的数据收集和方法论的研究,那么估计再过一段时间,我们就可以推出有关中国的指数。当然,我们会对指数做进一步的改进。因为在构筑“梅·摩艺术品指数”的时候主要是针对美国这样一个相当规范,而且是有比较悠久的历史的艺术市场进行的,对我们构建这个指数带来了很大的方便。而中国艺术拍卖历史对于我们来说时间相对比较短,因此需要我们在方法论上做一些创新。

      上海证券报:中国目前已经有中艺指数(AMI)和雅昌指数(AAMI),您怎样看这两种指数?相比之下,您的指数有什么特点?投资者又该如何选择对这些指数的使用?

      梅建平:我认为这两个指数对中国艺术市场也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他们的指数与我们实际上是互补的,而不是竞争的关系。他们的指数主要是让投资者了解各类艺术品的平均价格和走势,而我们的指数则是从投资角度和资产配置角度来研究的。我们面对是不同的市场和不同的客户,当我们这三种指数摆在投资者面前的时候,大家都知道它们各自能派什么用处。就像汽车一样,有跑车、大巴车、小面包车、商务车,它们都有不同的用途。

      当代艺术有成功的理由

      上海证券报:自2004年以来,中国艺术品市场极速发展,尤其是中国当代艺术品价格非理性上涨,作为艺术市场研究的专家,您怎样看待这个问题?对投资者有什么具体建议吗?

      梅建平:中国现在艺术市场的发展面临三个趋势:国际化、规范化和金融化。而中国当代艺术在这三个方面都做得比较好,具有较好的流动性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同时在交易渠道方面也比较多样,由此,其价格高有其合理性。我认为,中国当代艺术以外的那些艺术家,应该在某些方面学习他们成功的经验,注重国际化、规范化和金融化。尤其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都清晰地认识到艺术品是很好的资产投资产品,所以就会出现所谓的艺术基金、艺术银行等新的以艺术品为主的金融产品。我和摩西对将来充满了信心,我认为这个市场就会像房地产一样金融化,会成为相当不错的一个金融产品,会被广大投资者所接受。

      上海证券报:那么在私人银行业务里面,艺术品投资是否会成为他们最主要的一块呢?

      梅建平:我认为它不是最主要的,但一定是最重要的一块。各个私人银行服务之间如何体现差异和优势,会有很强烈的竞争。那么在众多竞争中各个私人银行将如何脱颖而出,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我认为艺术品这一块实际上是帮助其鹤立鸡群的非常好的方法,是最重要的体现差异化竞争的一个特殊产品。而在这个竞争中最关键的一环就是人才的竞争。

      投资者要把握中国经济的节奏,分散投资组合

      上海证券报:您如何看待目前中国的房地产、股票和艺术品三个不同投资领域的态势?

      梅建平:先谈谈股票市场吧!不可否认,中国股市2007年下半年的这一拨调整是受到次贷危机的影响,不过我们看看美国的股市实际上从次贷危机发生以来只下降了不过10%左右,而中国的调整要比美国深沉的多。因此,我认为这次调整主要是对前段时间透支的调整,次贷影响主要是对心理上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对长期投资者来说,中国股市现在的价格比较合理,目前应该是比较好的可以长期投资的机会。而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我一直都比较看好。我认为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和打压,实际上对中国地产市场,特别是对新兴市场的地产认识和把握得还不是很好。根据我对历史数据的分析和研究,我认为中国这个新兴市场,在增长的早期,土地价格每年上升百分之十几实际上是完全正常的现象,它并不属于泡沫。因此政府的职能应该还是着重于对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建设,对中高档房价应该采取放开的做法。因为只有放开,只有增加土地供应,通过增加供给的方法才能对市场的价格有所疏导。现在采取压制的方法,我认为只会把问题积累起来,只能使得今后的价格涨得更快。

      上海证券报:对于投资者来说,他们到底该如何分配他们的资金流向和选择投资领域,您能给出一定的建议吗?

      梅建平:我认为中国的投资者还是应该采取一种相对分散的投资组合,即要有一些人民币资产,又要有一些外币资产;然后就要在不同的资产之间有比较好的品种,例如股票、债券、房地产、商品期货以及艺术品的的每个。这些资产品种之间如何有比较好的组合是非常重要的。这应该根据不同年龄、不同收入和资产数量的大小,实际上这是因人而异的,很难给出一个所谓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一种标准。而这个问题,恰恰是未来私人银行所要解决的业务,就是怎样根据不同投资者的需求和偏好来量身定制一个投资理财计划。对于投资者来说,主要还是要对中国经济发展节奏要有把握。无论是股市、房市还是艺术市场都要与中国的经济发展同步,这三个市场都是中国宏观经济大环境的一种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