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北京金宝街丽晶酒店2层会议厅衣香鬓影、高朋云集,不过他们可不是来参加什么时尚PARTY的,而是来参加长江商学院举办的一场在中国艺术界和金融界同样轰动的论坛《2008长江艺术品收藏和投资论坛》,论坛由长江商学院金融学教授梅建平亲自主持。美国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摩西教授、纽约苏富比中国当代艺术品部主管张晓明女士等都参与了演讲,国内外知名艺术评论家、拍卖公司负责人、画廊负责人以及收藏家、文化部专家都参与了圆桌讨论,就当前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泡沫是否存在、艺术品日益成为金融工具和艺术市场金融化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这些问题的讨论无疑对未来私人银行、私募基金以及艺术品私人投资者的操作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和莫大的助益。
摩西:艺术品如何纳入金融资产组合
“梅· 摩艺术品指数”创立人之一摩西教授首先就艺术品如何作为金融资产纳入个人和机构理财的问题做了演讲,并运用“梅·摩艺术品指数”做了一系列案例分析和功能总结。他根据全球财富人群的资产额度和不同比例的渗透率来计算了全球艺术市场的资本蓄积量,也根据财富支付比例的假设来计算了市场可以承受的艺术品价位区间。比如他假设有1000个亿万富翁,如果他们的平均投资净值是30亿美元,其中15%的资金被投入艺术市场的话,那么就会有1000件价值4.5亿美元的艺术品具有收藏需求。这个数字毫无疑问让从业者振奋莫名。摩西教授也由此阐述,基于以上的假设在一次拍卖中一件作品的价格轻易突破5000万美元也就不是什么特别令人惊讶的事情。当然最为鼓励行业外人士的关注热情的结论则是:过去十年艺术品投资回报率超过股票!
这种来自经济和金融学的观察模型固然对业内颇有助益,但关键问题在于其实质性作用是高空俯瞰的望远镜?还是可以指导近身肉搏的投资决策术?如果是前者,那实际上是起到了体育比赛中“啦啦队”的作用,在低潮时鼓劲加油而已。如果是后者,那就必须能基于对市场历史性、近期的大量细节交易记录和行业异动做出具体的判断,并由此对投资组合予以指导。比如资本投放的长、中、短期持有周期的区间规划;比如资本进入和退出时机以及买入、卖出渠道和平台的设置;又或者是介入和退出的价格评估设定,只有具备以上的资质和基于此资质的可评估和监控性业务开展,“梅· 摩艺术品指数”才算是真正的成为艺术市场近身肉搏的利器,也就说他才成为了决定球队成败的关键———“教练”。
就这个问题摩西教授也阐述了“梅·摩艺术品指数”的适用范围,它们包括:资产配置决策,“按市价估值”的保险,资产估值和对冲分析。其中他们通过大量的数据运算得出结论,如果从资产组合中去除艺术品,那么该资产组合风险将会显著的增加10%-20%。
当代艺术市场的“泡沫论”
关于泡沫说,在圆桌论坛部分进行了讨论,韩国PKM画廊的负责人认为泡沫是有,但并不是所有的部分都有。画廊业的另一位女士直截了当地指出“近些年来,中国当代艺术的确上涨迅猛,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泡沫。但是比如像号称“F4”的张晓刚、王广义、岳敏君、方力钧这些市场一线的艺术家,他们的作品基本上处在供不应求的状态,需求大而产量有限,那自然就会导致价格的上升,在这样的状况下高价的出现就不能看作是泡沫”。来自拍卖机构的两位专家则持另一看法,他们认为泡沫在一个处在上升期的市场来说还是必要的,“有泡沫总比没有泡沫好”。他们认为从一个历史性的过程来看,因为有了泡沫的刺激,才吸引更多的人进场,市场大盘的增容和价格区间的递升才有了可能。“而且从历史上可以看到,那些当初的泡沫经过市场发展会自动被淘洗掉,其对市场的作用大多是建设性的,而不是传说中的破坏性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