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人、传教士、武夫是如何促成全球化的
⊙威廉·格里门斯
印象中,全球化存在很多问题,在世界范围内到处惹是生非:压低的商品价格、亚洲的血汗工厂、童工,快餐食品的扩张、美国文化霸权,产品零部件外包,还有全球变暖等等。2003年9月10日,这场无法阻挡的世界趋势甚至引发了一场非常糟糕的事件:WTO坎昆会议因为一名叫李耿海的韩国农民的死而破裂。
那,全球化到底意味着什么?耶鲁大学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纳扬·昌达,在其所著的《绑在一起:商人、传教士、冒险家、武夫是如何促成全球化的》一书中,对此作了全新描述:全球化并不是现代资本主义的同义词,而是人类需求的一种表现,它可以追溯到很久远的时代,即千万年前,当人们开始离开非洲大陆寻求更好的生活之时。
根据昌达描述,全球化并非一些西方财长、企业家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所梦想的那种系统结构,而是一种由来已久的、如同呼吸一样自然的推动力:“从本质上说,推动人类与他人联系的基本动力,包括以贸易来寻求利润的渴望、传布宗教信仰的欲望、探索新土地的心愿和以武力控制他人的野心,到公元前6000年时都已聚合起来,启动了现在我们称之为全球化的进程。”
昌达曾任越战记者和《远东经济评论》的编辑, 这些多样的工作经历使他的著作涵盖了非常宽泛的内容,包括探索地球的黄金时代、扩张征服 、商贸交流、古代商旅和联邦快递的联系,或者古代利用黑曜石的交易同现在的网上冲浪。
尽管全球化被批评为与传统的一种决裂,但是在昌达看来,全球化由来已久。商人、传教士、冒险家和武夫一直都是全球化的主角,只不过现在这些人穿上了不同的服装并应用了新的技术罢了。他在书里举例时一再提出的,游戏规则都是一样的。例如,16世纪西班牙传教士的现代翻版正是那些传播社会公平之类所谓世俗宗教的理想主义者,例如将信仰带到第三世界国家的大赦国际,或者那些救援人员;几千年前意大利人就一直酿造假冒的希腊葡萄酒,而现在印度人则制作了同样的仿制葡萄酒仿制品用来出口,更不用说许许多多的工厂今天都在生产冒牌劳力士手表。
昌达的描述,把我们带入一段奇妙的旅程。这个漫长的行程始于早期农业社会,一直行进到21世纪——这个世纪充斥了长途电信、集成硅芯片、国际贸易协议以及对全球化现象的浅显理解所引发的强烈不满。通过列举的主要事实,作者希望我们能对历史有个基本的认识。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的书就是在为一种已经无人怀疑的理论提供延伸的证明。这种理论就是,世界并不大,而且每天都在变得更小。
昌达谨慎地衡量了全球化的利弊以及随之而来对全球主义的乐观看法和消极的宿命观。在他看来,凡事都有两面,全球化亦不例外,一方面,李耿海之类的韩国农民因为保护性壁垒的撤销而遭受困境,另一方面,全球化却让贫困的泰国和越南的稻民“现在可以送子女上学,享受几年前尚属不可想象的生活。” 昌达认为那些聚集在WTO会议外面的抗议者错过了真正重要的东西,“试图停止全球化是毫无意义的”,因为,从亿万年前走出非洲的探险旅程开始便不断加速的全球融合趋势,将难以停下脚步, 我们现在要做的,只能是思考如何将快速融合的世界,把它推向更和谐的航道,跳出狭隘族群的窠臼,我们能拥有更光明的未来。
“因为我们全都祸福相连、休戚与共。”
(梁慧莹 编译)
纳扬·昌达 著
刘 波 译
中信出版社2008年5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