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特别报道
  • 3:专版
  • 4:特别报道
  • 5:特别报道
  • 6:专版
  • 7:财经新闻
  • 8:金融·证券
  • A1:公 司
  • A2:上市公司
  • A3:产业·公司
  • A4:公司调查
  • A5:产业·圆桌
  • A6:信息披露
  • A7:上证研究院·经济学人
  • A8:信息披露
  • A9:观点·评论
  • A10:专版
  • A11:信息大全
  • A12:信息大全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B1:理财
  • B2:开市手册
  • B3:个股精选
  • B4:股民学校
  • B5:维权在线
  • B6:专栏
  • B7:信息披露
  • B8:书评
  • C1:基金周刊
  • C2:基金·基金一周
  • C3:基金·封面文章
  • C4:基金·基金投资
  • C5:基金·基金投资
  • C6:基金·投资基金
  • C7:基金·投资基金
  • C8:基金·投资者教育
  • C9:基金·投资者教育
  • C10:基金·私募
  • C11:基金·海外
  • C12:基金·数据
  • C13:基金·数据
  • C14:
  • C15:基金·研究
  • C16:基金·对话
  •  
      2008 年 5 月 19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4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4版:特别报道
    生命的悲歌与奇迹
    女老师用身躯护卫两名学生
    “令我欣慰的是,
    还能看到灾民的微笑”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生命的悲歌与奇迹
    2008年05月19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蔡国兆 四川成都、都江堰、映秀报道
      80岁的朱琴秀(音)老人每天都来到映秀小学的救援现场,一动不动地坐在边上等候她的孙子能生还 本版图片均为本报记者 蔡国兆 摄
      通往映秀的路上充满艰险
      ——走进汶川大地震震中映秀

      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我和新华社记者李柯勇于16日赶赴震中映秀镇。从成都经都江堰再沿岷江北行至映秀,一路过去,这场劫难中的所见所闻令我终身难忘。

      ⊙本报记者 蔡国兆

      四川成都、都江堰、映秀报道

      16日10:00-18:30

      漫漫寻亲路

      由于沉重的行李,我们认识了20岁的王进。

      驾车从成都至都江堰的玉堂后,由于运输灾民道路管制,我们不得不弃车步行,准备到10里外的紫坪铺那里渡江前往映秀。看到我们有太多的行李,走在后边的一个陌生男孩突然过来要帮我们扛矿泉水箱。

      这个男孩就是王进,他和他的同伴们准备徒步去寻找在地震中失去音讯的亲人。

      王进是四川茂县东兴乡四坪村人,初一辍学后一直在成都附近的郫县打工。地震发生时,茂县老家中有父母和爷爷。他说:“地震发生后,我每天晚上都睡不着觉,一闭上眼就能看到他们。”

      由于道路不通,王进准备绕道映秀、汶川去茂县。“我的父亲叫王青海,母亲叫李世秀,还有一个爷爷,已经78岁了。我不知道他们怎么样了。我们家村子那个地方太偏,救援的部队不一定能够找到。”

      大灾之后的都江堰气温很高。去紫坪铺的道路很远,我们不时需要爬山以节省路程。王进扛着箱矿泉水气喘吁吁地跟着我们。

      一路上,我们不时遇到从重灾区撤下来的灾民。在紫坪铺附近的一条山路上,一个抱着小孩的灾民跌跌撞撞地走下来,看着令人担心。王进放下矿泉水,站到路边和伙伴们帮着把小孩传到了山坡底下。

      “不知道他们怎样了?”看到撤下来的灾民,王进又想起了自己的父母。

      和王进同行的有19岁的李念,还有22岁的王志芳和她的丈夫。他们一行四人结伴翻山越岭去寻找各自的亲人。前面的路途很远,即使顺利也要走上四五天,途中要经过几乎被夷为平地的映秀,还将面临泥石流和落石的威胁。王进他们不顾我们的劝阻,执意要走下去。

      16日18:30-17日6:45

      深夜行军的部队

      在紫坪铺,我们等了将近三个小时。晚上6时30分,我们登上了开往映秀的军用物资船。

      物资船实际上是一个长约20米宽5米的平甲板,前后由两艘冲锋舟牵引和推送。由于装载了6辆军车和100多名战士,船的行驶速度极慢,大约四个小时后,才到达目的地——白花乡阿坝铝厂附近的浅滩。我们必须在这里弃舟上岸,步行前往映秀镇。

      阿坝铝厂浅滩的登陆条件极其恶劣,物资船连试五次无法靠岸,最后不得不用冲锋舟搭成浮桥让战士上岸。当晚11时30分,全部战士和物资终于成功上岸,我们告别大部队准备连夜赶赴映秀镇。

      在山路上跌跌撞撞摸索了20多分钟,我们来到了阿坝铝厂。这里的厂房已被震裂,不少房子只剩下了框架结构,有一支部队驻扎在这里。一位士兵告诉我们,前往映秀的国道已被泥石流冲垮,沿岷江而上的另外一条路也被堵塞,连夜赶赴映秀绝对不可能。

      从阿坝铝厂往上看去,整个山坡只有一盏应急灯闪来闪去。几台推土机正在抢修道路。

      我们不得不在阿坝铝厂的厂房空地上露宿了下来。

      5月的四川,尽管白天的温度已经很高,晚上却很凉。由于没带帐篷和被褥,17日凌晨我们被陆续冻醒。我和李柯勇在附近找了些木板生起了篝火,想烤干身上被夜露打湿的衣服。这时,我们惊奇地看到一支手拿铁锹、撬棍的部队在路上来来回回跑了好几次。

      “除了直升飞机营救的灾民,从昨天下午开始映秀就没有人出来过。前面的道路塌方估计有100多米。我带了战士去看,倾斜度达到70度,根本无法进去。”这支部队是连夜运送药品、粮食去映秀的“铁军”某部,该部一位姓武的连长说。

      “地震后,去映秀的路抢通过,但前天下午这里塌方,路被堵死。昨天工程队再次抢通,我们的团长带了几百人进去,刚过去20分钟,塌方又发生了。我们的大型设备现在一直过不去。”武连长对我们说。

      当晚,阿坝铝厂附近发生有明显震感的余震两次,分别是0:15和4:20,驻扎在我们附近的部队两名战士受伤,被同伴们用担架火速运往都江堰救治。

      17日6:45-8:45 通往映秀的险道

      清晨时分,铁军一位士兵告诉我们,沿岷江前往映秀的路已经抢通,灾民正陆续退出来。6时45分,我们踏上了前往映秀的道路。

      据当地居民介绍,铝厂距离映秀只有5公里,但由于路途极其艰险,我们在路上花了整整两个小时。

      出发不久,我们就遇到了一段泥石流堵塞的道路。清晨,工程兵在这段落石泥沙堆里开出了一条仅容一人通行的道路。从距离陡峭的江岸仅100多厘米的狭窄路面看下去,浑黄的岷江激流拍打着江中礁石,令人感觉头晕目眩。

      由于灾民不断过来,走上几分钟,我们就得立到道边等他们侧身而过。一边是随时会出现落石危险的山体滑坡面,一边是湍急的江水,加上道路高低不平,在我们前边赶往映秀的救援部队不得不派出人手站在一些险要处帮助灾民快速通过。

      因为出发匆忙,我没来得及买到登山鞋。道路的巨石间满是泥泞,我穿的皮鞋不时陷入到泥沙中,走上几步,就要停下来把鞋重新穿一下。穿的鞋“不合时宜”,加上身背两个发稿设备和食物,要不是站在附近的战士帮忙,有好几次攀爬巨石时都差点失去平衡。

      “映秀的灾民已经出来不少了,但还有部分灾民滞留当地,我们的部队在里面也缺少食物和设备。我们必须尽快把药品、粮食等送进去。”路边一位帮助灾民通过的李姓战士这样说。

      经过两处总长近1公里的泥石流地段后,17日上午8点45分,我们终于到达了汶川大地震的震中映秀镇。在镇口的灾民帐篷里,我们遇到了来自张家坪村的农民蔡红英。几个山东籍的救援队员想向她买两包方便面,由于她不肯收钱,双方僵持不下。

      “你就当作是支援抗灾好了。”蔡红英说。在家中房子被地震摧毁后,她就带着食物搬到镇口的空旷地上搭了个简易帐篷。

      蔡红英说,映秀在地震中受伤的灾民已经撤离,孩子也差不多撤退完毕。

      17日8:45-16:30 废墟中的感动

      走入映秀,这个曾经如同它的名字般秀丽的地方已成废墟,满目尽是断壁残垣。当地村民说,整个镇中心看得出形状的房子只有十来栋了。

      沿着满是断柱、灰渣的道路往里走,尽管隔着两层口罩,空气中尸体腐烂的气味还是越来越浓。距离地震发生已经5天,很多遇难者的尸体没有来得及挖出,随着救援队掀开废墟,一阵阵浓烈的气味刺得人鼻子发疼。

      映秀小学是当地受灾情况最为严重的地方。当地人估算说,全校473名学生和47名教师只存活了两百余人。

      我们到达时,山东公安消防总队的60多名救援队员正在现场搜救。据前几天的检测,该地还有两处生命迹象。

      映秀小学共有4幢楼,分别是4层的教学楼、5层的综合办公楼、6层的学生宿舍和5层的教室宿舍。地震发生后,除了综合办公楼剩下个岌岌可危的框架外,其余几乎被夷为平地。救援队员正在教学楼和综合办公楼角下的废墟间展开搜救。

      由于死亡人数太多,映秀小学周边的空气已经变质,但这里还是有几十名学生家长在临时搭建的遮阳篷内等候。

      “不管是哪家的娃儿出来,有一点希望我们就等着。”映秀镇镇政府所在的中滩堡村村民于世英说。她的儿子至今还在废墟里。

      在等候的家长中间,我们看到了一位名叫朱琴秀(音)的老婆婆。她今年已经80岁,耳聋目花。“孙子在里边。她每天都来,来了就一动不动地坐在那里。”于世英告诉我们说。

      就在这个映秀小学,当地群众自救队曾经徒手搬开塌土,挖出了两名存活的小学生。他们之所以能活下来,是由于他们的老师张米亚张开双臂帮他们挡住了塌陷的水泥板。

      “他被挖出来时,已经死去,但躯体还保持了这个姿势。在这次地震中,他爱人、孩子也去了。”张米亚的同事刘中能说。

      “地震来时,张老师就让学生立刻趴到桌下。我娃儿说,地震后还看到张老师拼命往外挖倒塌的墙壁,想给学生们开条生路。”学生家长王艳梅说。

      在这次地震中,张米亚班上30名学生存活了近半,王艳梅的孩子也是幸存者之一。

      18日16:30-23:30 生命的奇迹

      离开映秀小学,我们到了映电公司,这个地方聚集了100多名搜救人员。

      傍晚5时12分,救援人员在映电公司的宾馆废墟里救出了一名被埋在地下近125个小时的幸存者蒋宇航。

      而在另外一个角落,来自山东公安消防总队的救援人员正在营救另外一名存活者虞锦华。

      16日上午8时,山东公安消防总队在映电公司办公楼废墟上发现了生命迹象,立即在该地段展开了搜救工作。虞锦华被埋在6层水泥板下,里面乱石、水泥柱交错,营救人员很难判断承重部位。“万一出错,一个乱石落下,她的生命就会面临危险。”山东消防总队青岛支队参谋长陈爱新说。

      为了保证虞锦华的生命,营救人员采用了5个不同方案。“我们分别在虞锦华被埋处的前、后、左、右四个方位都进行了尝试,但由于余震不断、废墟内结构复杂,几次努力都没有成功。” 在现场指挥的山东消防总队副总队长陆长春说。

      营救人员最后采用的方案是从废墟上方打探洞。压在虞锦华上方的水泥板被逐层打穿。探洞打到5米深处,营救人员已经能和她直接对话。但虞锦华下肢已被水泥板压得坏死,奄奄一息,同时,她被一具遇难者尸体挡住,拖出尸体导致的尸水漏泄可能危及虞锦华的生命。营救工作再度陷入困境。

      17日晚11时30分,天空下着雨,陆长春在营救现场召集营救负责人、医护人员紧急会议,决定扩大探洞,挖出挡在前方的尸体,对虞锦华进行现场截肢手术的方案。

      “迟一秒就多一秒的生命危险。从现场情况来看,挖开虞锦华腿部上方的水泥板耗时会很长,而且极有可能引发探洞塌陷。” 现场营救的救援队长马刚说。

      映秀镇的余震不断,给营救虞锦华带来了巨大困难。我们了解到,探洞曾一度从40公分缩小至20公分,营救人员也时刻面临危险。“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绝不放弃。”陆长春说。

      18日凌晨映秀下了一场暴雨,我们在山东公安消防总队的营地里看到,战士们的简易帐篷已经浸泡在水里。但早上6时多,一批救援人员就已经吃完早饭前往营救现场换班。“虞锦华还活着。” 陆长春说。“她的存活是生命的奇迹。”

      昨晚20时10分,在废墟中被埋近150个小时的虞锦华终于被成功救出,此次救援时间长达56个小时。

      在汶川地震营救过程中,奇迹不断出现。截至目前,山东公安消防总队已在映秀废墟中救出7名存活者。这些生还者均在地下被埋超过72小时,每个生还者的平均营救时间在10小时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