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特别报道
  • 3:特别报道
  • 4:特别报道
  • 5:财经新闻
  • 6:观点评论
  • 7:环球财讯
  • 8:时事海外
  • A1:市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货币债券
  • A7:期货
  • A8: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 T1:艺术财经
  • T2:艺术财经·市场
  • T3:艺术财经·市场
  • T5:艺术财经·专题
  • T6:艺术财经·收藏
  • T7:艺术财经·资讯
  • T8:艺术财经·人物
  • B1:公司封面
  • B2:上市公司
  • B3:创业板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汽车周刊
  • B8:汽车周刊
  • C1:理财封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港股直击·股金在线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专栏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披露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2008 年 5 月 23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6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6版:观点评论
    高油价不可能持续
    从公民意识到公民参与
    政府节约公费开支为抗震救灾率先垂范
    尽快建立灾害指数期货交易体系
    灾后重建工作应重视规划从面到点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灾后重建工作应重视规划从面到点
    2008年05月23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褚洪波
      我们不能单纯地依靠感情和热情去做灾后重建工作,而应站在更宏观更长远的角度,给灾区一个整体的规划、布局和安排,然后,有条不紊地,按照从面到点的原则,逐步深入,为灾区人民提供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可以幸福地生活、工作的家园。我国有能力创造出一个灾后重建的典范。

      ⊙褚洪波

      

      四川汶川地震是中华民族所遭受的一场大灾难。截至22日10时,四川汶川地震已造成51151人遇难,288431人受伤,累计失踪29328人。灾区人民家园毁灭,家庭破碎,成为全球华人心中之痛。灾难过后,就面临着浩大的重建工作,那么,这项工作应该如何展开,才更有利于灾区人民的生活和生产?这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和讨论的问题。

      我注意到,在地震发生后没有几天,一些灾后重建工作就已经展开。比如,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为本次汶川地震援建的第一所抗震希望小学已经在四川绵竹市遵道镇落成,这座新落成的抗震希望小学具有良好的抗震、防火、防水性能。除此,一些灾民也在各方力量的帮助下,开始重建住宅。

      在灾难中,这种重建的速度对于提升灾区民众的信心,增强他们对未来生活的希望是非常有益的。但是,我认为灾后重建工作一定要有一个总体的规划、全面的安排、系统的布局,是一个从面到点的过程,而不是从点到面的过程。

      一个最显而易见的问题是,一些地方本身就处在地震带上,如果站在全局的角度来看,这种着眼于“点”的局部重建工作可能仍然摆脱不了自然环境本身所带来的巨大风险。比如,早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地质专家就曾专门到北川勘察,指出,北川县城一边是喜马拉雅山余脉,一边是龙门山余脉,周边都是滑坡体。一旦有小地震或暴雨,随时都会发生滑坡现象。显然,这个地域本身就不适合居住,而应该另外选址重建新城。这种着眼于未来的灾后建设,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可以享受长久保持安宁的重建。

      地震灾害之所以造成重大死亡,关键在于建筑物本身的设计和质量,而并非地震本身。统计数据显示,地震中超过95%的死亡是因建筑物倒塌所致。那么,建设结构合理、设计科学、质量可靠的住宅、学校,才是重建工作的重中之重,而这需要进行科学的研究和考察,需要多方力量的协作与配合:既需要地质专家的勘探,选择最适合建筑物存在的地址,也需要建材专家挑选出最适合当地环境的抗震材料,还需要建筑设计专家,根据当地的环境及未来可能面临的地震等风险,拿出更加科学更加实用的设计方案。同时,需要相关研究专家,对交通、卫生、学校、供水、排水等方面的布局进行更为合理的规划和安排。

      这些工作完成后,再进行灾后重建工作,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一步到位。这种建立在充分调研、检测、规划、设计等基础上的重建工作,是事半功倍的。如果操之过急,反而可能欲速不达。尽管我们与灾区人民有着同样的紧迫感,渴望以最快的速度还给我们一个美丽的家园,但这项工作必须着眼于长远和未来。

      更何况,现在余震不断,风险还没有充分释放,仓促的建设有再次被余震摧毁的风险。据中国地震局报告,截至21日12时,共监测到4级以上余震162次,其中5级以上26次,6级以上4次。余震同样具有摧毁房屋的力量。如果刚刚建设的家园就毁于余震,不仅可能造成财力、物力的浪费,也将再次给灾区人民心理上带来阴影。

      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借鉴日本的经验。1995年1月17日凌晨5点46分,日本兵库县发生了里氏7.3级的强烈地震,死亡6432人,3万多人受伤,数十万人无家可归。这次地震是许多人心头的梦魇,但是,有序的灾后重建工作给灾区民众带来了新的生活,也直接提高了日本应对地震的能力。日本政府首先制订了灾民住房、公路、铁路和港湾等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建计划,也就是紧急复兴三年计划。有了规划,才进行具体的建设,这是一个典型的从面到点的过程。

      日本的灾后重建工作艰辛漫长,耗费了近10年之久,所用经费近10万亿日元。在这个过程中,日本的相关法律体系和地震经验教训总结机制都得以完善。仅《建筑基准法》就连续修改3次,把各类建筑的抗震基准提高到最高水准。日本是个非常重视效率的国家,但他们在灾后重建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态度,却是有条不紊的,并没有为了效率而忽略长远的安排和规划。

      这一点值得我们借鉴。灾后重建工作,耗资巨大,一定要避免不必要的诸如重复建设这样的浪费,而从全局出发的合理规划几乎是避免这一弊端的唯一捷径。因此,我们的灾后重建工作应该分两步走:

      第一步,建设“简易城市”作为过渡。“简易城市”包括临时的住宅、学校、医院、卫生设施等等,是灾区人民的临时庇护所(也有称避难所),根据国际上的经验来看,这种临时庇护所能让灾民感觉到他们在受到关心和帮助,生活还在继续,可以增强其重建家庭的信心,保持灾区的稳定和秩序的有条不紊,为下一步的重建工作争取充分的时间。

      第二步,进行新城的选址和整体规划,还给灾区一个可以长久居住的新家园。而这种设计不仅要考虑规避地震等自然风险,也要考虑灾区人民的生活和对当地资源的充分利用与整合。比如,汶川的不少地方,风景秀丽,其周边原始的生态环境甚至能让人联想到九寨沟,在兼顾未来的旅游资源开发的情况下,帮助灾民建设新家园,不仅能够使他们摆脱地震阴影,也为他们未来的生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就业环境。也就是说,既解决灾后重建问题,也解决未来的就业和生活问题,一举两得。

      总而言之,我们不能单纯地依靠感情和热情去做灾后重建工作,而应站在更宏观更长远的角度,给灾区一个整体的规划、布局和安排,然后,有条不紊地,按照从面到点的原则,逐步深入,为灾区人民提供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可以幸福地生活、工作的家园。我国有能力创造出一个灾后重建的典范。

      (作者系中国管理科学经济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