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立
“5·12”大地震后,各种民间援助活动发挥了难以估量的作用,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人们以各种形式表达着对灾区人民的同情和支持。在参与这些救助活动的同时,我们也应该考虑这样的问题:金融学界除了参与普通形式的捐款捐物之外,还能为国家在遭遇这样的自然灾害时做些什么呢?我的观点是:能!而且金融学界可做的这些工作还充分体现出金融学这门科学的本质。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莫顿和投资学大师兹维·博迪就曾说过:金融学(本质上)是研究不确定性条件下资源的时间配置的科学。以这个描述为框架,针对自然灾害(典型的不确定性),运用金融手段实现各种资源在非常时期的合理配置,应该就是金融学者责无旁贷的课题。而就现有理论基础而言,我们所能做的最简洁、最直接的工作就是在理论上建议创新更多能够在经济上抵御灾害的金融工具——灾害指数期货。
所谓灾害指数期货,就是将各种自然灾害以指数的形式表达,并针对这些指数进行期货方式交易的衍生品。世界上最早大规模开展的这类衍生品交易是美国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在1999年正式推出的“天气指数期货”交易,其具体做法是:交易所根据过去10年同月气象指标,对未来气温变化创设一个初始值,由多空双方竞价,以期货的方式交易,标的物就是天气指数。
这种交易的最大意义在于,交易者可以通过将客观上存在的“不利因素”或“有利因素”与天气指数的相关性量化,然后通过远期交易的方式买入或者卖出天气指数来对冲经营中可能面对的风险。举个简单的小例子:某农民生产粮食,其产品在气温(以某种灾害方式)下降时将减产(甚至绝产),于是他就可以到期货交易所买入气温下降(到某种时期遭受减产或绝产损失程度)的天气指数期货(或者卖出气温上升的期货)。这样一来,如果气温真的下降到使其减产或绝产的预期值以下了,农民就可以用期货交易中的利得来对冲他在粮食生产中的损失,以此对抗自然条件所产生的风险。目前这种衍生品在美国大行其道,2005年时,交易额高达360亿美元。
灾害指数期货的基本思想与上述“天气指数期货”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标的物的内容。我国自然灾害频发,灾害种类各不相同,有地震、台风、洪水、沙尘、雪灾等等,但不管标的物有多大差别,利用指数期货来帮助遭受灾害的微观个体对冲风险的基本原理都是一样的。同时,也正是因为自然灾害的多样性,所以也给我们创造了创设多样化的灾害指数期货提供了条件。
据报道,我国也已经开始探讨这类衍生品创设的可能性了。2006年中,大连商品期货交易所就向证监会申请创设“气象指数期货”,但至今仍未获得批准。据说,主要是制度障碍。但我想,制度是是为人服务的,再大的障碍也抵不过客观需要。所以,尽快完善制度,建立我们自己的灾害类衍生品市场势在必行。
但也许有人会说,保险不也可以帮助个体防范风险吗?而且形式更简单。不可以这样简单替代的,灾害指数期货比起一般意义上的保险有很多优势。首先,从本质上讲,保险只是风险转移,而不是风险对冲。也就是说,保险只是将风险从个体手中转移到了保险公司,这样就会使保险公司的风险越聚越大;而指数类期货则是用对冲来管理风险,任何人都可以将不同方向的头寸组合在一起,形成所谓的“对冲组合”,在这种组合中,风险头寸虽然依然存在,但在相互“抵消”的过程中已经降低了组合在某个方向上的风险,甚至是完全无风险的。其次,由于保险是一个风险聚集过程,因此保险公司就会在理赔风险种类上有所控制,某些风险,保险公司是不保的;而灾害指数期货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由于它是用来对冲的,所以几乎不存在找不到交易对象的问题(至少理论上是这样的),因为每个个体都有风险对冲的需求,而且方向还不一样。比如,农民担心气温下降,而御寒品生产商则担心气温上升。于是他们之间就存在着永恒的相反头寸需求,交易也不会因风险的高度集中而有所限制。另外,保险只能针对某个方面转移风险,比如产量或者销量;而指数期货则可以全方位对冲风险,只要你能够发现你所担心的风险头寸与某种灾害指数之间的相关性,就完全可以做得到。
不仅如此,灾害指数期货还为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或者再保险提供了契机。传统意义上的保险公司只能吸纳别人的风险,一旦风险大规模集中显现,保险公司也会面临破产的风险。而我国的保险企业普遍局限于这类传统业务,自身经营风险巨大,因而在很多情况下不愿意承担过多的险种和过大的风险。这也反过来阻塞了个体风险规避的渠道,从而提高了整个经济环境的风险水平。如果能够创设灾害指数期货,保险公司也就有了更多的风险管理方式,也就可以承担更多个体希望转移出去的风险,这不仅有利于保险公司的正常经营,也会因此为全社会增加了更多风险处理的渠道。
笔者在此呼吁创设灾害指数期货,不是说有了它天下就太平了,国人不再遭受自然灾害之苦了,它的意义在于,在人类的科技水平还没有达到预报灾害,或者直接抗拒灾害的程度之前,运用金融学手段把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控制在最小程度,并利用这些衍生出来的手段为经济服务,为社会造福。这是金融学家所要追求的,也是一定可以做到的。
(哈尔滨商业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