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从四川回来,地震的灾难就降临了,心里惴惴不安,所幸的是成都的朋友都还平安,只是睡到了天府广场上、人民公园里,夜里很冷,还下雨,难捱。
邂逅于茶馆的“幺妹”,渣滓洞白公馆的解说员们,都还平安吗?
还有汶川、北川的同胞,埋在废墟里,躺在担架上?
献血的、捐钱的、捐物的,从内地到港澳台,到世界各国,无不表现出对生命的关切。一个民族的心灵从来没有这样颤栗过,一个民族的拳头也从来没有攥得这样紧。公元两千零八年,中国遇到了如此多的挑战和灾难,一个民族的凝聚显示了她强大的力量,中华民族展示了她清醒的理性、深切的爱、极强的责任感和空前的团结。
十年前长江大水和前不久的雪灾发生时,业内在讨论灾后重建的市场机会,这次不同了,面对一个个鲜活生命的消失,废墟里幸存者的等待,没有谁再大张旗鼓地讨论所谓的市场机会。对生命的敬畏成为不可逾越的底线。
平心而论,经济学上的所谓“破窗理论”还是成立的,其本意是:当窗子被打碎的时候,同样能获得经济增长,因为要重新安装玻璃,这就刺激了就业,刺激了生产,最终刺激了GDP。按照“破窗理论”,那么地震后的灾后重建自然会扩大水泥、钢材、各种建筑材料的需求,于是就间接扩大了煤炭、电力、铁矿石的需求,牵一发而动全身,GDP就起来了,就业也增加了。
这一分析,正确,毋庸置疑。坏事变好事,顺理成章,没错。
可是,建了再塌,塌了再建,即使增加了GDP,无非是资源的消耗和数字的戏法,有没有增加国民财富的总量呢?有没有增加人民的福祉呢?有没有增加人民的幸福感呢?当然,地震来了,没有办法,但曾经的那些豆腐渣工程算是财富么?不是,但却是GDP的一部分。
何况,已经逝去的生命,回不来了;已经破碎的家庭,回不来了;灾难给世间带来了更多的鳏寡孤独,这一切,是一句轻飘飘的坏事变好事能改变的么?
生命、生存、生活,决不是冷酷的经济学与冰冷的GDP能够诠释的。
对于国家来说,最大的财富不是GDP,而是人民的福祉;对于家庭来说,最大的财富是每一个家庭成员的平安与幸福。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是“雪中送炭”,但事后经验教训的总结,则是“亡羊补牢”。的确,留给我们的思考,很多:
在轮船遇险的时候,首先要援救的是妇女、儿童、老人,还有病人。那么,一个地区最坚实的建筑应该是学校、医院、幼儿园,还有养老院。这是一个社会的道德标准,而这个道德标准需要法律法规的保障,也需要政府的严格监管。当一场灾难来临,谁是最大比例的受害者,这拷问着社会的良心与道德水准。
在上飞机的时候,空姐会为我们演示氧气罩的使用方法,座位上的宣传品会告诉我们逃生的方法;可是,有多少孩子受到过地震中如何逃生的教育?在募捐晚会上,灾区的孩子说“只在地理课上讲过,地震是地壳的运动”。可“地壳如何运动”并不能帮助孩子们逃生!对于孩子们来说,《孙子兵法》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要教会他们如何隐蔽、卧倒和匍匐前进!
我们小时候曾经受到过很多安全教育,在放假前的每一次结业式上,都照例要来一段安全教育。当时都觉得这种老生常谈烦人,可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会了火灾、地震的逃生办法,在军训时还学会了防化武、防辐射。
当我们坐在大剧院的时候,手里的节目单上应该有安全通道的地形图;当我们在高楼大厦上班的时候,应该经历过一次火灾地震的逃生演习;每个城市应该每年举办一次防空、防火、防地震的演习训练;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接受自我保护生命的教育,应该能经常接触到安全教育的宣传品。
还有保险。房子塌了,贷款还要还,对于贷款者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当然,游戏规则就是这么订的;但是,我们能不能完善游戏规则呢?比如,房屋的地震险能不能与贷款捆绑呢?
还有地震预报,地震部门这次是百口难辩,地震很难提前预报,这是常识。但作为吃财政饭的地震部门总应该每年给纳税人出个“年报”吧?让大家伙儿知道你们干了些什么事儿?得到些什么预测结果?甭管这个结果是不是准确,总要拿出个东西来吧?
应该鼓励各种大学科研院所乃至民间进行地震研究,如果坚持研究的垄断,那么就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做好信息的有效披露。
庄子说,“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这话说得很有意思:
当两条鱼离开了水,出于友情或恩爱,相互用唾液湿润对方,以求生存下去;但这也不如活泼地在水中游来游去,见面后相互打个招呼就各自东西,也就是“相忘于江湖”,对不?
所以,在“相濡以沫”的“雪中送炭”之后,应该关注能够“相忘于江湖”的“亡羊补牢”,建立对生命财产安全的自我保护机制、政府保护机制和社会援助机制。
一个国家的财富绝对不是GDP,而是生命财产的存量总额,更是有效保护生命财产的机制。如果说,一场灾难也能带来财富的话,或者说能够“坏事变好事”的话,那就是给我们留下足够的经验教训,让我们亡羊补牢。
地震过去后,坍塌的房屋会重建,破坏了的交通会恢复,被灾难破碎的家庭会逐渐变得完整,而伤痛只能由岁月去慢慢抚平。
让我们这样祝愿:逝者安息,生者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