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在第七届创业中国高峰论坛上表示,物价上涨主要原因还是中国深层次的经济结构失衡。姚景源认为,这次价格上涨是市场对城乡利益的一次再调整,如果站在农民的立场上价格上涨是好事。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农民没有话语权,他说:“我相信没有一个农民会说猪肉涨价不对。”
的确,今年1至4月份,我国CPI平均涨幅达到8.2%,其中,食品价格上涨占了84.7%的比重。但是,这并非就意味着市场对城乡利益的调整在步入合理轨道,相反,深层次的经济结构失衡问题可能变得日益严重,它需要相关政策进一步发挥调整作用。
首先,在粮价、猪肉价格上涨的过程中,农民并非最直接的受益者。据调查,由于2006年养猪亏损,许多农民在2007年放弃了养猪,在猪肉价格上涨的过程中,只有一部分仍坚持养猪的农民从中受益,而相当一部分利润则流到了规模较大的养猪企业手中,而这些企业又大部分分布在城市。
即使养猪的农民,收益也并不明显。一方面,即使在猪肉价格涨到每斤20元的时候,毛猪的收购价也很低,只有5元到7元左右(去年2月份的时候毛猪只能卖到每斤4元多一点),其中的大部分利润被中间商获得。由于养猪的农民比较分散,市场信息来源渠道少,中间商可以最大限度地压低收购价格。另一方面,养猪的成本也在急剧上升。有记者在调查中惊讶地发现,尽管猪肉价格屡创新高,仍有一些养猪的农民发生亏损,一头猪最多的甚至亏损300多元。
其次,农村承受着比城市更大的通胀压力,这抵消了因粮价和猪肉价格上涨给农民带来的部分实惠。从去年年初至今,我国物价上涨速度农村快于城市的现象不仅持续存在,而且有加速迹象。2007年,我国CPI上涨4.8%,其中,城市上涨4.5%,农村上涨5.4%,农村比城市高出0.9%。而今年3月份,我国CPI涨幅农村比城市高出1%,4月份,农村比城市高出1.2%。这意味着,农村比城市承受着更大的通胀压力。
同时,农民的食品支出比重要高于城市,加之农村食品涨价幅度也高于城市,食品价格的上涨将迫使农民不得不挤压其他方面的支出以满足温饱,使得食品占农民总消费支出的比重进一步提高,生活水平进一步降低。并且,1到4月份,农村地区非食品类价格的上涨也在加快,这意味着,农民因粮价、猪肉价格上涨得到的好处,被部分化解。
再次,就是农村生产资料价格的快速上涨,加大了农民种粮的成本。近年来,化肥价格、农用柴油、农膜、农药价格等农用物资全面上涨,种粮成本越来越高,导致农民种粮积极性降低。以化肥为例,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化肥价格全部上涨,磷肥一吨涨了50元,复合肥一吨涨了300到400元钱。农用生产资料价格涨幅远远大于粮价涨幅,使得城乡利益的再调整陷入困境。
值得一提的是,国家对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还有一定程度的抑制,如果完全听任市场调节,中国深层次的经济结构失衡问题将更加严重,农民的收入将日益减少。因此,平衡城乡利益分配关系,不能过于依赖市场,还需要政策给予更多的倾斜。最直接的一个问题是,财政应该给予农民更多的补贴——这是目前避免城乡利益分配进一步失衡的唯一选择。目前,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都采取工业补贴农业的政策,对农业的补贴非常高。以德国为例,德国政府给每头猪的补贴大约为30欧元(折合人民币312元),而我们这里农民养猪要缴纳的税费在70元左右。因此,即使比较绝对价格,德国猪肉价格也比北京、上海便宜。
在现有的条件下,通过依靠市场去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不现实的,财政必须加大补贴力度,让农民从种粮、养猪中分享更多的收益。如此,不仅可以平衡城乡之间利益分配失衡的状况,也能更有效地抑制食品价格推动的CPI上涨速度,有利于缓解我国通胀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