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要闻
  • 5:特别报道
  • 6:特别报道
  • 7:观点评论
  • 8:时事海外
  • A1:市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7:环球财讯
  • A8: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 B1:公司封面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产业调查
  • B8:信息披露
  • C1:理财封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港股直击·股金在线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钱 沿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2008 年 5 月 29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A8版: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A8版: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次贷危机和全球粮食危机背后是道德危机
    深化认识才能维护我国经济金融安全
    全球经济是否应该
    告别美元回归金本位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次贷危机和全球粮食危机背后是道德危机
    2008年05月29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缪建民
      缪建民: 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副总裁,中国人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人寿富兰克林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
      无论是将次贷危机转嫁给全球金融市场,还是全球粮食危机都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都反映了美国奉行的国家利益至上政策的重商主义的回归。为了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可以不顾全球其他经济体的相关利益。

      美国次贷危机和全球粮食危机背后昭示了目前西方国家所面临的道德危机已经在市场中得到了充分体现。道德危机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精神的危机,现代资本主义精神可以描述为为了获利而可以置伦理道德于不顾。

      ⊙缪建民

      

      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

      去年发生的美国次贷危机,已逐步演变成自二战以来最为严重的一场金融危机。其影响不仅局限于美国,还波及到了全球范围,并引起了外汇市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大动荡,次贷危机也发展成一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次贷危机之所以会演变成一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根本原因在于次贷危机使得美国金融体系内产生了严重的信贷紧缩和流动性紧缩,次贷的衍生产品交易向全球范围的风险转移和美元的国际本位货币地位,也使得次贷危机迅速波及到世界各主要金融市场。

      次贷危机产生了信贷紧缩现象。因为,次贷危机发生后,很多按揭贷款变成了不良资产,银行对不良资产的拨备减少了股东权益。同时,为了满足它们的资本充足率要求,银行只能到市场上融资或者减少贷款。

      但是,除了花旗和瑞银等大型银行能从全球资本市场中获得融资外,目前绝大多数的地区性银行已难以在资本市场上获得融资,满足资本充足率要求的唯一办法就是削减信贷。当绝大多数银行都开始削减信贷后,信贷紧缩的情况变得非常严重。

      虽然美联储数次降息,联邦基金利率已从2007年9月的5.25%下调到了2%水平,但大多数人的借贷成本是上升而不是下降了。因为,凭原来的信用记录无法获得信贷,或以同样的信用记录去借钱时利差已严重扩宽。

      次贷危机产生的另一个现象是流动性紧缩。因为,目前没有人愿意购买次按的相关产品,市场上没有相应的交易价格,大多数产品只能以模型计价,导致市场迅速失去了流动性,金融机构之间也不再互相信任,甚至连银行的商业票据都发不出去。当金融机构的债务不断到期但又没有能力在市场上继续获得融资时,自然就导致了流动性危机。

      另外,美国会计制度的变化加剧了这场危机。在旧会计制度下,许多资产以成本计价,美国新的会计制度(去年11月15日起实施)将金融机构持有的资产分为三大类:第一类资产按市值计价,第二类资产按估值入账(但要公布估值模型),第三类涉及质素较差及难以评估价值的资产由公司自行假设资产价值,但须作大额拨备。当市场急剧变化后,第二类和第三类资产都需要作大量拨备并冲减股东权益,由此导致了信贷和流动性的进一步紧缩。比如,贝尔斯登的困境并不是因为资不抵债,而是因为缺乏流动性。

      在次贷危机发生后,美国采取了一系列挽救措施。美联储在大幅削减利率的同时,还通过以按揭证券为抵押或通过贴现窗口向金融机构提供借款。此外,美国也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如今年2月13日实施的退税法案等。这些政策对稳定市场和恢复投资者信心,应该说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从流动性紧缩的状况来看,可能最坏的时期已经过去。尽管在房价未稳定前,次贷危机本身及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还远未到结束的时候。

      但是,美联储采取的这些政策措施,加剧了国际货币市场的动荡。美联储降息及美元继续大幅度贬值,迫使其它主要货币急剧升值。例如,2000年以来,美元对欧元最大贬值幅度约60%;人民币自2005年汇改以来累计升值幅度已接近17%。汇率变化引起了全球资金流动,又影响到了全球资产价格变化,进而影响到了国际金融市场稳定。

      

      粮食危机:另类战略资源争夺战打响

      美联储的救市措施,引起了国际商品市场动荡。由于目前国际货币体系是以美元为中心,全球大宗商品市场的交易也都以美元计价。在供求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美元贬值导致了以美元计价的商品价格上升。

      2000年以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不断攀升。究其原因,除了供求关系、地缘政治等因素外,美元贬值、次贷危机后金融衍生品市场萎缩,使得大量资金涌入了大宗商品及农产品期货市场,这是导致大宗商品及农产品价格不断攀升的重要原因之一。

      国际商品价格上涨影响了全球经济,更引发了全球粮食危机。2007年国际小麦价格上涨58.5%;2007年国际大米价格上涨26%,今年前四个月又上涨了51%;2007年国际玉米价格上涨43%,今年前四个月上涨29%。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警告说,33个国家将会出现粮食危机。最近,很多大米出口国宣布禁止大米出口。粮食危机在贫穷国家如朝鲜、海地等已引起了人道危机。同时,粮价上涨还推升了全球性通货膨胀。

      导致全球性粮食危机的因素很复杂。第一是人口增加。目前全球人口约为65亿,联合国人口司预测,到2050年全球人口将达90亿。现在,全球的人口年增长率是1.1%,但粮食消费的年增长率是1.69%;第二是消费升级。人们的消费升级,更多的肉食消费意味着消费更多的粮食。比如,消费1公斤牛肉,约等于消耗掉6公斤的饲料粮;第三是人均耕地的减少。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耕地总量和人均耕地减少,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现象。目前除了发达国家已基本完成城市化进程外,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还处于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一定会占用大量的耕地;第四是气候暖化。全球暖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已越来越大,并成为一个全球性的趋势性问题。

      除了这些因素外,农产品价格上涨,也与美元贬值和美国能源政策有直接的联系。2007年底,美国国会通过了新能源法案,除要求加强节能以外,还要求生物能源从2007年的60亿加仑增加到2022年的360亿加仑。60亿加仑生物能源意味着去年美国约有5000万吨的玉米被用于制造乙醇。到2022年,生物能源达到360亿加仑,意味着在现有技术水平下,将有3.59亿吨玉米要被用于制造乙醇。

      目前,美国的小麦、玉米、大豆产量要占全球产量的40%左右,但美国玉米出口量要占全球出口量的70%。如果美国的大部分玉米都用于制造乙醇,这对全球粮价的影响将是十分显著的。

      粮价上涨的全球性影响是巨大的,但粮价上涨符合美国的利益。美国的一个战略研究机构认为,将来粮食可能成为比石油还重要的战略性资源。

      

      危机背后反映西方道德危机

      从美国次贷危机到全球性粮食危机,这些危机的背后实际上昭示了目前西方国家的道德危机。

      次贷危机的发生,是由一系列道德上的堕落所造成的。因为,次贷危机的本质是机构误导消费者和投资者,进而误导美联储,然后是美联储再误导全球的金融市场。

      什么是次按?实际上是银行给予还款能力不足的人的那类房贷。当房价上涨时,这部分贷款还不会引起危机。但当2007年美国房价开始下跌时,有近900万购房者成了负资产者。克鲁格曼认为,如房价再下跌15%至20%,美国的负资产人口将达1500万,将牵涉到四分之一的美国家庭。随着这些负资产者的纷纷违约和不再供款,也造成了市场流动性的紧缩。

      与此同时,商业银行在前些年已通过结构性产品把大量的按揭风险转移到资本市场和全球金融市场中,其中信用评级机构与这些金融机构扮演了“同谋”的角色,导致信用评级未能真正反映这些结构性产品的潜在风险,从而也误导了结构性产品的投资者。

      接着,这些机构又误导美联储。在市场出现问题时,这些机构强烈要求美联储救市,美联储的救市措施又进一步将次按的风险及代价分摊到了全球金融市场。本来华尔街声称最反对市场干预、最强调市场自由化,但当出现问题时,却又强烈要求救市。最近,美国国内(包括美国国会)批评道,美联储用公款救助那些没有道德、缺乏纪律的金融机构,并不符合全体人民的利益,并给予市场一个不好的信号,那就是坏孩子总是有人救的。

      当然,美国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及坚持生物能源政策,反映了美国奉行国家利益至上政策的重商主义回归。为了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可以不顾全球其他经济体的相关利益。其实,这背后也体现了一个道德问题。

      从美国的货币政策和能源政策实际产生的后果来看:第一,由于美元贬值,减免了美国债务;第二,汇率变化提升了美国跨国公司的盈利能力;第三,推升了包括农产品在内的大宗商品价格,也加大了全球通胀压力;第四,增加了美国进行战略讹诈的筹码,因为美国是全球粮价上涨的最大得益者。如果未来粮食供求关系进一步紧张,美国就可以把粮食作为战略性商品。全球石油资源最富有的地方,正是粮食最紧缺的地方。美国既要控制石油,又要控制粮食。

      从美国的次贷危机到全球性粮食危机都表明,目前市场中已充分反映了西方国家所面临的一系列道德危机。其实,在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出现道德危机,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精神的危机。

      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马克斯·韦伯曾非常典型地刻画了现代资本主义本质:资本主义就是要以可靠的、理性的、可持续的资本主义的企业来追求利润,并且是不断增加的利润。资本主义精神的实质就是要增加个人财富,这是一个人的天职。

      美国立国之父之一本杰明·富兰克林是这样总结资本主义精神的:第一,切记,时间就是金钱;第二,切记,信用就是金钱;第三,切记,金钱具有孳生繁衍性;第四,切记,善付钱者是别人钱袋的主人。然后,他讲,诚信、守时和勤奋,都是一种美德,它们都很有用。因为,有用才是美德,如果它们没有用,这些美德纯粹就是一种浪费。他进一步论辩道,如果一个表面的或者伪装的诚实能有用,那只要有这种表面的诚实就足够了,并不需要真正的诚实,过多的美德就是浪费。从这个角度来看,美国人的道德是虚伪的。

      美国作家费迪南德·古恩伯格认为,美国的哲学、资本主义精神就是“从牛身上刮油,从人身上刮钱”。他论述道,“在历史上的任何时期,只要可能,就会有置伦理道德于不顾的残酷无情的获利行为。在与外国人或非同伙打交道时,贸易就像战争和海上掠夺一样,无法无天。只要资本主义精神存在和体现的地方,他们就会创造出它自己的资本和货币供给来实现它自身的目的。与此相反的情况是违反事实的”。

      同样,韦伯在谈到资本主义精神时也表示,人生就是为了赚钱,赚钱的目的还是为了赚钱,这就是资本主义精神,并不存在什么道德上的判断。

      至于说到西方社会中很多富人在临终前将巨额财富捐给教会,其实是为了救赎他们心灵上的愧疚。

      因此,当我们对资本主义精神有了深刻认识后会发现,信用危机的背后是道德危机,道德危机却体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精神——为了获利而可以置伦理道德于不顾。

      在资本主义从产业资本进入到金融资本发展阶段后,这种不顾伦理道德的尔虞我诈、巧取豪夺和冷酷无情都贯穿到了金融领域的每一个角落,且永远也不会消失。

      2007年10月,美国乔治亚大学教授斯蒂文·米姆在《伪造者的国度——资本家、骗子和美国的立国》中,曾生动地描写了美国独立战争到南北战争时期美国金融史上金融欺诈滥行的情况。在那个时期,美国没有统一的货币,各家银行可以自己发银行券,客户拿着银行券就可以到银行兑换成黄金或白银。但是,当时却有很多人伪造银行券,有的还伪造银行,甚至还有意识地把自己的银行搬到非常偏僻的山区,被称为“野猫银行”。因为,银行搬到非常偏僻的山区,客户拿了银行券都不知道到哪儿去兑。所以,斯蒂文·米姆将美国称之为“欺诈者的国度”,说美国立国的过程就充满欺诈,特别是金融欺诈。

      在金融欺诈引起很大恐慌以后,英国作家马里亚特曾做过专门考察,并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在信贷健康期间赚取的利润要远远大过金融欺诈所带来的损失。

      也许,信贷使美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信贷也将使美国继续繁荣。但信贷扩张过程中必然会伴随着不顾道德的金融欺诈。过去是如此,现在也是如此。只是这种金融欺诈行为,从过去的明火执仗的抢劫,变成了造假的估值、造假的估值师和造假的信贷评级机构,变成了巧立名目的各种金融产品及杠杆式的过渡融资等。但是,这并不能改变其实质都是与信贷有关的一系列金融欺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