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艺术投资分析专家 赵力
香港在地理优势上对国际性机构的吸引力不言而喻,纽约麦克斯·朗画廊(MAX LANG)作为一个同时代理中西方当代艺术家的画廊参加了此次香港国际艺术展。在展览结束后,我们第一时间采访到了麦克斯朗画廊(MAX LANG)亚洲代表李晓昀女士,她对这次香港国际艺术展看法或许能代表众多参展的西方画廊的意见。
西方的顶级艺术品在这里难以找到买家
上海证券报:这次2008年香港国际艺术展(ART HK)是由西方人来主导,因为他们看好亚洲市场,并希望将西方艺术品带入亚洲市场,你认为这次展览效果如何?它与美国的艺博会相比有什么不同呢?
李晓昀:作为第一届,拿它和美国成型的艺博会做比较,还为时尚早。其实,ART HK在规模上不如去年的上海艺术博览会国际当代艺术展, 但从我自己的感受和听到的消息看,ART HK的第一届做的还没有让人失望。据我的同行说,ART HK在服务、组织等方面要比北京的艺博会好很多。这可能与香港本身整个社会基础和整体素质有关。比如,对于外国展商而言,在参展的整个环节上,几乎没有语言障碍。但如果从销售上来看,它和美国艺博会最大的区别就是西方的顶级艺术品在这里难以找到买家。据我所知,全场卖出的西方名家作品就只有劳森伯格的一张小幅作品。我们画廊从销售上来讲,也非常让人失望。我们也总结了一些内部问题,如携带的展品对市场的针对性不够等,因为我们带来的大多是西方的名家作品。此外,亚洲人对西方艺术家的认知度不够也是不利于此次交易的重要因素。
上海证券报:欧美参展商带去的是当代大师的作品还是现代大师的作品?
李晓昀:都有。但亚洲人对西方艺术家的认知度还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例如,安迪?沃霍尔在亚洲的知名度高,所以我们展位的一件安迪?沃霍尔的汤罐作品(价值90万美元)仍旧吸引了很多人。但是,安迪?沃霍边上的巴斯奎特的作品却少有人问津,尽管这件作品可能是全场最贵的,售价高达700万美元。
上海证券报:观众和买家以什么人为主?
李晓昀:开幕当天,有很多中国买家和业内人士都去了,也有不少西方人。我们的买家大多还是在亚洲工作和生活的西方人。
东西艺术圈存在差异
上海证券报:美国画廊来亚洲参加艺博会的目的是什么?
李晓昀:最终的目的肯定还是要把西方的艺术品推销到亚洲来。但我们也知道,目前亚洲市场尚处于培养阶段,而且现实状况比我们想像的要差得多。本来想至少能卖掉一两件西方艺术家的作品,或者能卖出一些国际型的中国艺术家的作品,但都没有卖掉。在这背后,是由中国艺术圈和西方艺术圈的差异形成的尴尬。以严培明为例,我们带来了一件他的精品,标价120万美元,这件作品是从老板的私人收藏里拿出来的,很久没有进入过市场,给它定价的最重要的参数就是最近的拍卖数据,最近严培明的拍卖价是180万美元。但亚洲的买家都觉得高,说我们这完全是拍卖市场的价位。因为在国人心目中,拍卖价格一有水分,二不真实,而西方对拍卖市场的数据却是非常尊重和信任的。
上海证券报:中国藏家有什么反映?
李晓昀:我认识的国内藏家都问过价钱,不少拍卖行也问过。不过,他们的心理价位是350多万人民币。这里面也存在亚洲和中国藏家对严培明的认知度的问题。严培明是一个国际型艺术家,他在国际艺术圈中的地位远高于其在国内的地位。这是我们进入亚洲的艺博会后直接碰到的尴尬局面。我们带入的展品中,其他艺术家如张洹、郑国谷的作品也碰到类似问题。
香港具有潜力,还会再来
上海证券报:香港目前这样的情况,美国的画廊还会来吗?
李晓昀:我听到的呼声还是要来。大家都认为香港的潜力是非常大的,至少从第一届的组织、宣传上,是没有大毛病可挑剔的。像我们这样销售不理想的画廊,都觉得还是可以去调整的。
当然,这和展会的主导者来自英语系国家也有关系。但这不仅是语言上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也代表了国际化的服务标准。
上海证券报:东亚其他区域的画廊怎么样?
李晓昀:来了不少,听说销售的不错。但多是价位适中,在亚洲有好的认知度的艺术家的作品。今年,ART HK在时间上与纽约的春拍冲突了。参展之前,就已经料到不会有大藏家露面,因为大家都在关注纽约,钱也在往纽约流。同时,ART HK对外宣传也在扬长避短,说展览是针对年轻的藏家和版画收藏群体,言下之意就是价位不会高的作品。因为香港本身并没有大的藏家群体,尤其收藏当代艺术的藏家更少。所以其宣传的重点,一是免税,二是离东南亚、日韩等地方很近,能够很容易地把亚洲区域的藏家吸引到香港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