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特别报道
  • 4:观点评论
  • 5:时事国内
  • 6:特别报道
  • 7:时事海外
  • 8:时事天下
  • A1:市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7:期货
  • A8: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T1:艺术财经
  • T2:艺术财经·市场
  • T3:艺术财经·市场
  • T4:艺术财经·焦点
  • T5:艺术财经·专题
  • T6:艺术财经6
  • T7:艺术财经·资讯
  • T8:艺术财经·人物
  • B1:公司封面
  • B2:上市公司
  • B3:创业板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信息披露
  • B8:汽车周刊
  • C1:理财封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港股直击·股金在线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专栏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环球财讯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D29:信息披露
  • D30:信息披露
  • D31:信息披露
  • D32:信息披露
  •  
      2008 年 5 月 30 日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C2版:谈股论金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C2版:谈股论金
    机构论市
    合格投资者与“大小非”减持
    看好全流通时代的壳资源价值
    不破压力位不入市
    政策性缺口将成为重要争夺目标
    甲醇板块
    高油价打开成长空间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看好全流通时代的壳资源价值
    2008年05月30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广州万隆
      ⊙广州万隆

      

      在全流通时代,壳资源价值空前膨胀,法人股今后不再受到流通限制,这大大激发了以大股东为首的“资本玩家”运作冲动。尤其加上考虑到资金紧缩的大背景下,有限的上市公司数量及上市通道与企业对直接融资渴求的矛盾,成为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另一主要动因。

      股权分置改革之前,重组方可以借用两类方式来获取收益:一是重组后通过增发和配股等方式获取资金;二是通过股权质押来获得贷款。而全流通以后,原非流通故获取了相应的流通权,那么对于大股东来说,更愿意承担不菲的重组成本,盘活上市公司资产,彻底的激活手中价格低廉的筹码,实现乌鸡变凤凰,随后直接在二级市场获利。尤其对于持筹集中度高的大股东来说,无论从低廉的筹码成本,筹码锁定,以及巨大的利益价差和丰厚获益来看,这种类型的资本运作都必然更受欢迎。

      同时考虑到随着对大小非行为规范的进一步细化,大股东想要通过简单的筹码控制来操纵市场获取利益并非易事,而基于真实的产业重组行为带来收益更为可观,也更能规避政策约束。

      

      宏观背景孕育重组潮

      在央企整合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孕育了不少重组高发带。

      首先,我们认为央企整合大背景下的重组行为,尤其是资源、能源、军工、电信、铁路等几大央企整合的重点领域,必然是产业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的高发带。而作为资产结构调整的主要形式——重组行为的多发也就不难理解了。所以,应关注大股东、上市公司或者潜在重组方属于这几个领域的重组行为,不但符合产业政策并且为央企整合时间表所倒迫,成功率和进度都有较多胜算。

      其次,宏观紧缩的大背景下,不少企业对资金需求十分紧迫。由于目前信贷额度偏紧,IPO通道不畅,很多资金紧缺的企业都可能通过借壳上市的方式来获取资金。所以潜在重组方在资金需求压力下的重组行为,考虑到潜在重组方面的迫切意愿和融资急切性,其重组的冲动和成功率更有保障。比如地产类企业所主导的重组行为,就属于这一情况。

      最后,地方政府往往成为重组行为的主要助推力。

      

      重组新规蕴含深意

      近期监管层连续出台重组新规,对重组的停牌时间、信息披露和保密、及时提交重组预案等做出更加详尽和细致的规定。我们认为,这是出于两个方面考虑。

      首先是监管层出于对未来重组行为高发的预期,这说明在目前复杂的资本市场和经济环境下,未来中长期内重组行为将频发,监管层此举有未雨绸缪之意。

      其次,是基于过去重组行为中容易发生的一些问题作进一步规范。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被重组的上市公司财务状况不清晰,重组方主要是基于资本运作而不是产业重组的目的来进行重组,都是重组项目难以获得审核通过的几大主要因素。而近期系列新规进一步强化了对重组行为的规范,这意味着虚假重组更难以获得通过,极大限制了诸如岁末财务突击重组等虚假重组的发生,为真实的产业重组扫清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