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治热钱流动的根本方法是消除热钱套利的机会。如减少热钱套利空间、严控资金进出境渠道、引导资金投向实体经济等,要预防热钱流动形成大的金融灾难,特别要防止大众投机预期的形成。
东南亚金融危机告诫我们,以索罗斯为首的对冲基金在行动之前,做了充分的调研和周密的部署,不仅自身通过信用杠杆做大了自己实力,还通过舆论造势造成公众的恐慌,从而形成了大众资金外逃的心理预期,引导了资金的流向,成为“罪恶的领头羊”。
对于热钱的流动,要提高警惕,防范于未然,当前应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摸清家底,加强分析和监测,建立有效的监控系统。
目前,当务之急是要通过各方协作,深入调查热钱进出的渠道、方式和方法,科学地评估热钱的规模、资金的来源与投向、存在的形式和流动的意向,并建立起资金异常流动的监测和预警指标,完善技术检测手段。
各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国际收支、外贸、外商投资、个人外汇等方面的数据分析,加强对其他非法流动形式的摸查和监控,加强信息交流与共享,力争做到情况清、预警早、手段多、应对及时。
第二,抓住重点,协同配合,从严执法,加大处罚力度,增加热钱的投机和违法成本。
我们需要针对热钱进入中国的不同方式和特点采取针对性强的应对措施。
对于从银行渠道进出的热钱,资金在汇入和汇出环节上难以有效控制,关键是要对结售汇业务环节把好关。例如,从外汇管理和审计部门检查的情况看,有不少外资企业通过编造各种名目将境外汇入的资金结汇,没有按照原定的资金用途使用,而是投入到股市和房地产市场炒作。
因此,建议外汇指定银行要对结售汇业务需求的真实性进行必要的审查,必要时可以对单户累计结售汇、单户单笔大额结售汇进行报批或备案,从严控制人民币资产抵押的外汇贷款、从严审查虚假贸易纠纷等措施控制资金跨境流出,加强各部门间的联网核查,可疑交易要及时向外汇管理、海关、税务等部门举报,相关管理部门应协同配合,深入调查,追踪资金的去向和资金使用的合法合规性,从严执法,加大处罚力度,通报处理结果,对违法违规行为以足够的震慑。
第三,检讨和修订相关法规和政策,加强对相关政策的后评价,加强政策间的配合和监管协作机制建设,加强对执法者的监督和问责。
长期以来,我国外汇管理政策上一直以“奖出限入”和“宽进严出”为主,外汇管理思路没有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做出相应调整。在各地大张旗鼓地招商引资的背景下,我们对外部资金的进入没有约束,没有对外来的各种资金准确分类和有效监管。
目前,我们应对我国的外汇管理政策、利用外资政策和外贸政策等进行科学、系统地检讨和评价,相关政策应当根据我国战略需要和产业政策作适当的调整,对外资外债管理、境外投资、外币现钞提取等相关外汇管理政策也应根据形势需要和按照双向均衡的原则及时修订和调整。特别是要加强各部门政策间的配合和监管协作机制建设,加强对执法者的监督和问责,保证政策法规执行到位。
第四,严厉打击地下钱庄,疏导和满足三资企业对人民币资金的合理需求。
地下钱庄的兴起一方面与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有关,一方面也与我国外汇管理政策过于僵化,三资企业经营融资困难等方面的因素有关。因为,三资企业投资资本多用于购买机器设备和建设厂房,能够用于融资的抵押品不多,融资需求难以满足,于是境外融资境内使用情况较为常见,地下钱庄成为三资企业规避外汇管理、偷逃税款的主要渠道。
近期,有必要对地下钱庄、非法买卖外汇活动进行专项打击,但同时要进一步完善措施,为三资企业提供金融支持,疏堵并举,力争取得明显成效。
第五,不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进外汇管理政策。
人民币汇率单边升值预期是热钱进入中国的主要动因之一,而通货膨胀压力居高不下、流动性过剩、美元持续贬值和中美利差继续扩大等因素,又迫使我国采取了从紧的货币政策,并加快了人民币升值步伐。
人民币快步升值,一方面扩大了套利空间,进一步吸引热钱进入,使流动性过剩压力进一步加大,增大了宏观调控的难度;另一方面,人民币升值步伐过快,严重打击了具有竞争优势的中国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生产和出口企业。由于汇率风险大,外贸企业难以确定出口价格,无法接单,今年春季广交会成交急剧萎缩,外贸形势严峻,企业开工不足,裁员严重,出口市场份额不断下降,相当部分企业处于生死边缘。
笔者认为,人民币汇率政策的制定必须认真考虑实体经济的承受力,我国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多年形成的产业结构,解决了大量的人口就业,减轻了社会压力,但我们生产的大多为低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没有定价权、没有核心技术和垄断优势,传统产业升级需要时间,不能一蹴而就。
目前,经济过热主要表现在房地产、股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和“两高一资”行业等方面,并不一定是全面的经济过热。货币政策往往具有普适性,宏观调控需要财政、产业政策等多方面政策的配合。
目前,人民币快速升值的结果并没有使高企的物价降下来,反而对我们的民族工业造成了一定伤害,却有让利于外国人之嫌。所以,当前快步升值人民币汇率政策值得检讨。
我们的政策不能让众多的企业经营者失去信心。在多种不利因素共同作用下,当前企业生存的压力非常大,货币政策和其他相关政策需要综合考虑叠加于企业身上的影响,要及时监测和评价政策实施的效果,灵活及时地微调,从而避免调控过度造成经济硬着陆。
(作者单位:广东银监局, 本文不代表所在单位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