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上市公司增发拟购资产被迫“挤水”
2008年06月06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陈建军
⊙本报记者 陈建军
最近多家上市公司下调定向增发拟购资产的价格,这种情况在过去极少见到。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这些公司拟购资产“缩水”程度还很严重,而且大多是在监管部门施压下的被动“挤水”行为。
外高桥6月4日披露的《公司发行股份购买资产暨关联交易报告书》显示,公司拟定向增发购买资产的最终作价为44.83亿元,较今年2月份公布的63.42亿元预估值“缩水”18.59亿元,幅度接近1/3。
此前的5月29日,ST科龙和海印股份也对定向增发拟购资产价格作了调整。ST科龙当日宣布,将青岛海信空调有限公司所持白色家电资产的认购价格由此前的约25亿元下调至不超过16亿元,幅度超过30%;海印股份则将拟购买的广州海印实业集团旗下11家标的企业的合计交易作价由26.41亿元下调至20.79亿元,幅度约为21%。
对比上述3家公司前后的定向增发议案,可以发现,它们拟购买的资产前后没有明显区别。
在短短几天内,外高桥、海印股份、ST科龙等3家公司先后宣布降低资产认购价格,直接打破了过去极少见到的资产注入定向增发预案公布后再降低认购价格的“常态”。而且,这种动辄几成的折价,在以前也很少见。
此外,还有一个现象值得一提。由于外高桥的定向增发议案尚未提交给股东大会审议,其给定向增发拟购资产“挤水”有主动所为的迹象,海印股份、ST科龙对拟购资产“挤水”的行为,应是被动的结果。这一点,ST科龙的案例更为明显。今年3月20日,ST科龙原定向增发方案被中国证监会并购重组审核委员会否决,虽然外界不清楚被否具体原因,但从其将拟购资产价格大幅“挤水”后准备重新提交情况看,似乎与定价的相关度很高。海印股份定向增发早在2007年12月就经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因而“挤水”可能是在向证监会提交材料后被要求进行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