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特别报道
  • 5:观点评论
  • 6:时事·国内
  • 7:时事海外
  • 8:时事天下
  • A1:市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7:期货
  • A8:专版
  • B1:公司封面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 B8:财经人物
  • C1:理财封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港股直击·股金在线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钱 沿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环球财讯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2008 年 6 月 12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7版: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7版: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中国廉价商品时代是否已经结束
    美元一旦转强
    股市将会怎样
    宏观经济政策对金融创新要有反危机手段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中国廉价商品时代是否已经结束
    2008年06月12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梁达
      在本轮通胀压力中,输入性通胀影响我国物价水平上涨的特征较为显著。透过分析六大国内外因素对我国物价上涨压力之影响可见,目前我国面临的通胀压力在短期内难以消失,特别是我国国内的劳动力成本上升影响深远,这将可能使我国告别过去的廉价商品时代,并对我国经济(尤其是制造业)产生根本性及结构性的重大影响。

      ⊙梁达

      

      受国际和国内众多因素影响,我国物价上涨由结构性转化为全面通胀的压力正在不断积聚并逐渐释放。从发展趋势来看,由全球性能源、粮食等价格上升所引发的通胀压力在短期内还难以消失,再加上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将可能告别以往的廉价商品时代。

      第一,输入型通胀压力有增无减,决定了产品成本将难以明显降低。今年以来,受美元持续大幅贬值等因素影响,一些国际大宗商品如原材料和农产品价格加速上涨,这些输入型的物价上涨会对CPI造成进一步的上涨压力。

      例如,国际油价屡创历史新高,纽约市场原油价格冲破了每桶130美元,国际市场黄金价格最高时也超过了1000美元/盎司。受一些国家粮食供求关系紧张影响,小麦、大豆和玉米价格也不断攀升。据统计,今年一季度我国的原油、成品油、铁矿石、大豆和食用植物油的进口价格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了66%、61%、81%、77%和69%。

      国际市场中初级产品价格的持续上涨,在一定程度上将增加我国的进口成本,并构成通胀压力。同时,也将继续增加出口企业的经营压力。在通常情况下,受国际市场需求低迷、竞争激烈制约等因素影响,工业制成品价格涨幅远远落后于初级产品,工业制成品靠提价转移原材料成本上升会变得越来越困难。

      第二,进口依存度较高,决定了国内商品价格的高低要更多地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目前,我国的出口依存度由1978年的4.6%提高到2007年的37.6%,进口依存度由5.1%提高到29.5%。进出口规模和依存度较高表明,整个经济已深深融入国际经济体系之中。

      目前,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和第八大石油进口国,石油生产量约占世界4.3%,但石油消费量却占世界的8.8%。我国也是世界第一大铜消费国和第三大铜进口国,年进口量占世界进口总量的12%。同时,我国又是世界最大的大豆进口国(进口量约占世界总量的45%)及世界第一大棉布进口国(年进口量占世界总量的39%)。

      国际市场商品价格在高位上震荡,不仅加大了我国输入型通胀压力,而且还提高了相应的进口成本。

      第三,国内各种因素叠加效应,决定了抑制通胀压力的难度加大。从国内来讲,多种因素相互叠加,推动价格上行的动力仍然很强。

      一是农产品涨价因素。今年一季度,全国农产品生产价格同比上涨25.5%。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必然会加大对消费市场物价上涨的压力。

      二是生产领域的价格上涨向消费领域传导的压力在增大。上游产品价格涨幅自去年第四季度以来开始不断攀升。今年一季度,我国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6.9%(比上年同期高4个百分点),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上涨9.8%(比上年同期高5.7个百分点)。此外,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涨幅自去年以来也持续扩大,其中今年一季度同比上涨17.5%(比上年第四季度上升6个百分点)。

      三是新涨价因素。国家已明确择机理顺成品油价格及提高污水处理费等环保收费标准,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等在一定程度上将会推动价格总水平上升。

      四是流动性过剩的影响。尽管中央采取的从紧货币政策已初见成效,但通货膨胀的货币条件仍客观存在。

      第四,劳动力成本上升已成为必然,必将推动企业产品价格上涨,调价将是经常性现象。目前,我国的劳动力结构已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村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在未来能够为城市输出的青壮年劳动力必定会有所减少。近几年来,我国农村经济比几年前有很大的复苏,再加上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崛起,农村人口不必到东部或进城务工,他们也能找到一份较好的工作。因此,今后东部地区企业很难像以前那样招募大量的廉价劳动力。

      在10年前,我国农民工的年均工资增长只能维持个位数,但现在的年均增长至少在13%至15%。据统计,在《劳动合同法》实施后,企业用工成本普遍涨了5%至10%。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增长16.7%,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增长18.7%,均比上年加快4.3个百分点。劳动力成本上升通过增加企业成本,推动了企业商品价格上涨,又增大了居民消费价格的上涨压力。

      有迹象显示,我国正进入到一个生产要素成本上升的阶段,劳动力成本上升已成必然并具有刚性特征。另外,随着劳动保障水平的提高及社会福利的进一步完善,这些因素也将增加企业的用工成本。有研究表明,目前我国企业人工成本的总水平每提高10%,产品的总成本就会增加3%左右,对物价指数的影响大约有1.5%。

      因此,从制造业角度来看,中国输出廉价商品以平抑全球通货膨胀的作用正在削弱。廉价劳动力的紧缺将推动中国制造业成本上升,这将可能是一个长期现象。如果农民工的成本继续上升,将会对我国的制造业产生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影响。

      第五,一些上游产品价格倒挂,决定了潜在的调价压力增大。由于上游产品涨价,使得下游行业难以为继。例如,今年1月至2月,电力、石化和有色行业利润分别同比下降了55.9%、6.7%和2.8%。为此,电力和石化等行业部门多次提出调价申请。尤其是原油、成品油价格倒挂,煤价上涨又提高了电力企业的运营成本,对保障市场供给形成了较大压力。因此,提高油价、电价已势在必行。据专家测算,如果成品油和电价同时向上调整10%,则会影响CPI上涨1个百分点,这无疑加大了控制通胀的难度。

      第六,人民币加速升值,决定了对外向型企业的冲击将不可小视。人民币升值加速,行业出口退税降低,大量外向型企业正受到内外夹击。以引领外贸出口的机电产品为例,因人民币升值使大型成套设备出口企业利润下降了5%至10%,消费类电子产品出口企业利润降低了20%至30%。另外,国家降低行业出口退税导致机电产品出口企业利润减少5%至10%。据分析,汇率变化使白色家电企业处于盈亏的临界状态,利润减少约3%至5%。同样,汽车出口的价格优势也受到直接削弱。据统计,目前人民币升值因素已经影响到三分之一的出口利润。

      以上六大各种因素均形成了对我国目前价格上涨的压力,目前不仅没有缓解的迹象而且还在发展,控制通货膨胀面临着十分困难而严峻的形势。

      对此,一方面,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把控制通货膨胀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重中之重,做好各项工作;另一方面,要做好宣传工作,做好打硬仗的准备。要使广大群众对目前的物价形势有一个客观理性的认识。

      我们必须认识到,目前我们面对的是全球在经历资源、能源和粮食价格上涨的一个周期,美元不断走弱与全球大宗商品价格高企在短期内是无法改变的。即使国内采取有效的抑制通胀措施,但在全球流动性过剩、通货膨胀、世界经济形势不确定因素增加及美元继续贬值等情况下,全球性通胀将会通过各种途径传导给我国,国内物价不可能独善其身,仍将可能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上。

      因为,与以往的通胀压力比较,这次输入型通胀占有一定成份。此次价格上涨趋势一经形成,就会有一段持续和延续期,不会在很短的时间内有方向性的改变。

      可以说,目前我国已告别了“高增长、低物价”时代。在未来一段时期内,物价震荡上行将成为一种常态。对此,我们要理性对待,必须做好长期的思想准备,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市场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