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观点评论
  • 5:环球财讯
  • 6:时事国内
  • 7:时事天下
  • 8:时事海外
  • A1:市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7:期货
  • A8: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 T1:艺术财经
  • T2:艺术财经·市场
  • T3:艺术财经·焦点
  • T5:艺术财经·专题
  • T6:艺术财经·收藏
  • T7:艺术财经·资讯
  • T8:艺术财经·人物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创业板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产业调查
  • B8:汽车周刊
  • C1:理财封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操盘计划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专栏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2008 年 6 月 13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4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4版:观点评论
    多管齐下反通胀
    CPI涨幅虽趋缓但通胀压力未减
    警惕另一种“法律白条”
    中国应以越南金融危机为镜
    投资者需要摆脱救市情结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多管齐下反通胀
    2008年06月13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倪小林
      ⊙倪小林

      

      昨日国家统计局公布5月分CPI涨幅为7.7%,较上月有所回落,原本令人松一口气的数据,却因PPI数据高攀到8.2%,而使人们不得不再次对通胀压力保持警觉。

      关于通胀问题已经无需进行什么争辩,目前的数据就是最好的说明。几天前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引起市场种种揣摩,央行历来是在国家统计局公布CPI数据之后,再确定是否动用金融工具抑制流动性,而这次央行意外地在数据公开之前决定上调存款准备金,而且是一次性调整幅度近年来最高达1个百分点。

      就央行来说,在通胀压力不减的前提下只能如此,收紧流动性一直被认为是抑制通胀最有效的手段,美国为了刺激经济不断减息,也是同样的道理,只是我们和美国反向操作,我们受到的压力更大。由此,人们从年初一直关注的多管齐下反通胀,如今更为市场重视。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曾经建议,CPI涨幅全年稳定在4.8%左右的调控目标“难度很大”,也就是说,通胀的压力还很大。要想反通胀,遏制物价的上涨,除了货币政策以外,还得启动财税政策,让国民的生活不至于受太大影响。

      最近,北京市劳动保障局发布了本市2008年企业工资指导线。面对当前物价上涨较快的问题,市劳动保障局突破性地把往年企业工资指导线的下线从“零增长或负增长”,改为“增长3.5%”。虽然这个信息被企业误读为必须为职工加薪3.5%而感到压力,但是,从通胀高企不下的情况下,北京市劳动保障局的思路是对的。应该说,反通胀应当从各个政府部门联合下手。

      人民币升值曾经也被人们视为抑制通胀的手段,中金公司哈继铭博士在一次国际金融论坛上透露,他们的研究证明,升值对治理通胀是有用的。当然,对于靠升值解决通胀在经济界争议很大,理由是升值过快对于经济的负面效应不得不考虑。

      从以上的情况看来,我国经济面临的困局有结构性问题,动用任何手段都必然在不同行业中产生正负两种效应。央行调整存款准备金,明显抑制投资者对市场信心的恢复就是一例;而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政策指导性意见被企业误读,企业担心涨薪会增加成本导致利润下降,则为第二例。可见,调控方法过于部门化将会引起更多摁下葫芦浮起瓢的事情。

      可以看出,偏重于总量调控的货币政策作用有限,财政政策以及其他方面的手段应当同时动用。近来用减税作为反通胀保民生,稳定经济的呼声也很高,对此,学者梅新育先生认为:在动用减税手段时,不能盲目,要考虑到单纯、片面的减税主张实际上更有利于高收入阶层而不是中低收入阶层,大家殷切期望增加的民生项目支出也需要强大的财力支持,尽管适度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推进增值税转型等措施是必要的,但是全面减税是不可行的。同时也有专家提出靠对重要材料限价抑制通胀不能时间过长,限价也是双刃剑。

      由此观之,目前反通胀万不可单兵突进,而要多管齐下,强化政策手段的协调性,才可能达到既治通胀,又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