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观点评论
  • 5:环球财讯
  • 6:时事国内
  • 7:时事天下
  • 8:时事海外
  • A1:市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7:期货
  • A8: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 T1:艺术财经
  • T2:艺术财经·市场
  • T3:艺术财经·焦点
  • T5:艺术财经·专题
  • T6:艺术财经·收藏
  • T7:艺术财经·资讯
  • T8:艺术财经·人物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创业板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产业调查
  • B8:汽车周刊
  • C1:理财封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操盘计划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专栏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2008 年 6 月 13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4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4版:观点评论
    多管齐下反通胀
    CPI涨幅虽趋缓但通胀压力未减
    警惕另一种“法律白条”
    中国应以越南金融危机为镜
    投资者需要摆脱救市情结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CPI涨幅虽趋缓但通胀压力未减
    2008年06月13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褚洪波
      上证观察家

      5月份的CPI数据趋缓,并不意味着通胀压力的减小,物价形势依然非常严峻。一方面,PPI仍在屡创新高,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仍处在高位。另一方面,油价和电价虽被管制,但公众对物价上涨的预期仍然强烈。这说明,抑制通胀将是长期的任务,我们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应该有打持久战的准备。

      ⊙褚洪波

      

      国家统计局6月12日公布的最新统计显示,我国5月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上涨7.7%。其中,城市上涨7.3%,农村上涨8.5%;食品价格上涨19.9%,非食品价格上涨1.7%。从月环比看,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4月份下降0.4%。CPI显现出趋缓的迹象。但是,现在CPI数据的趋缓,并不意味着通胀压力的减小,物价形势依然非常严峻。这是我们需要正视的现实。

      首先,PPI再创新高,而相关压力必然会传递到CPI中,只是时间上可能滞后些而已。今年5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8.2%。其中,生产资料出厂价格同比上涨9.2%,与4月份相比,涨幅提高0.2个百分点。涨速有加快迹象。而生活资料出厂价格同比上涨5.1%,较4月份涨幅下降了0.3个百分点。这说明,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仍是推动5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幅继续上升的主要因素。一般而言,PPI对CPI的传导作用将在3到6个月后体现出来。如果PPI维持在高位,必将制约CPI接下来的下跌空间。这使得CPI在5月份的回落能否延续下去,变得难以乐观。

      而PPI的增速并未有趋缓迹象。从今年1月到5月,PPI涨幅分别为:6.1%、6.6%、8.0%、8.1%和8.2%,连续5个月创3年以来的新高。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商品的价格变动往往是互相影响的。我最近接触到一家食品生产企业,由于国际原油价格上涨,该企业生产产品使用的塑料包装袋(食品行业在大量使用各种塑料包装袋)突然发力大幅涨价,一个多月的涨幅就超过了10%,包装材料涨价吞噬掉整个食品行业1%—3%的利润,而这1%—3%的利润,恰是支撑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企业要么通过提高食品价格把成本转嫁给消费者,要么只能选择停产。

      其次,被管制的油价、电价。我国油价仍处在被管制的状态下,现在,我国油价比国际水平低50%左右,其真实的价格压力并没有完全体现出来。而油价一旦上涨,无论是PPI还是CPI,都将发生极为明显的上涨。除此之外,被管制的电价也是一大因素。电力作为上游重要的能源价格,会直接影响到下游许多行业的成本,生产环节成本一旦提高,很容易产生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加剧通胀压力。因此,5月份CPI的回落,乃是政府行政手段干预所致,并非市场的力量发挥调节所致,很容易出现按下葫芦浮起瓢的现象。

      其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仍处于高位。5月份的PPI再创新高,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升尤其是原油价格屡创新高所导致的必然结果。5月份,国际原油、钢材、煤炭、粮食等主要大宗商品价格持续高位运行。尤其国际原油,自2007年年初以来,已上涨了一倍多。国际油价不仅顺利突破130美元关口,并且,已经在130美元一线构筑起强支撑,这意味着,在美元贬值趋势没有根本好转的情况下,一波新的上冲行情正在酝酿中。这意味着,输入型货膨胀仍将困扰我国。

      种种迹象表明,弱势美元政策可能继续。美联储星期三公布的数据显示,食品和能源价格上涨正在损害消费者支出,多数地区住宅房产市场表现疲软,一些地区信贷质量恶化或者预期将下滑。这些数据所显现出来的悲观预期,成为支撑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巨大力量。由于中国对国际工业原材料的依存度非常高,国际市场大宗原材料价格走高的压力,将迅速传递到国内,从而,推动国内生产资料价格继续走高,而这必然会影响到未来的CPI数据。

      其四,公众对物价上涨的预期仍然强烈,并且,这种预期超过了实际的CPI涨幅。5月30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07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显示,我国居民和企业对2007年整体价格水平上涨感受强烈。居民对2007年整体价格水平的通胀感受达29.9%。居民对食品上涨幅度的感受为36%,其他分项商品的价格上涨感受也在10%-20%。居民对2008年的通胀预期低于2007年感受,但维持在较高水平,为19.7%。

      这意味着,民众在心理上对未来的物价上涨作出了确认,他们不仅容易接受较之目前更高的价格水平,还可能为应对未来物价的进一步上涨作出预防性消费,进而推高物价的上涨,加大我国缓解通胀压力的难度。

      由于通胀压力仍然非常大,在越南暴发金融危机后,央行当机立断,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而上调幅度为1个百分点在历史上仅有3次。这凸显央行紧缩流动性的坚决,意在让那些希冀调控政策松动的人彻底放弃幻想。这种快刀斩预期的做法,能够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

      存款准备金率上调1个百分点,金融机构缴存的存款准备金将增至7.7万亿元,减少了一部分流动性。但是,也应该认识到,在外汇占款成为基础货币主要投放途径的情况下,我国金融体系的流动性过剩压力相当一部分来自外部输入,而存款准备金的提高对这部分供应量的作用几乎是无奈的。而且,在存款准备金率上调至17.5%(6月底)的情况下,企业尤其中小企业的资金面已经非常紧张,许多中小企业处于资金链断裂的边缘。如何解决流动性过剩与企业正常资金需求之间的矛盾,应该引起货币当局的重视。毕竟,提供高达75%就业机会的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抑制通胀不能以损害中小企业的发展为代价。

      同时,现在,通货膨胀是全球性难题,在全球化融合步伐加快的今天,任何国家抑制通货膨胀的行动都不是独立的。比如,当中国以财政补贴油价的方式抑制通胀时,全世界都可能从中获益。如何解决抑制通胀与福利外流损失的矛盾,需引起重视。

      5月份的经济数据告诉我们:虽然CPI涨幅趋缓,通胀压力依然很大。抑制通胀将是长期的任务,我们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应该有打持久战的准备,任何急功近利的措施,都可能欲速不达,导致负面影响。

      (作者系中国管理科学经济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