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聿文
与我国老一代中的很多经济学家一样,王珏也有一个外号,叫“王私有”。意思是王珏主张“私有化”,但其实这是一个误会。王珏并非主张“私有化”,而是主张“非国有化”。只要稍有点经济学常识的人都知道,“非国有化”并不等于“私有化”。然而,与我国老一代的其他经济学家不一样的是,王珏有着传奇般的经历,他是亲自上过战场,带着武工队打过游击的经济学家,这可能在中国经济学家中是绝有仅有的。
有建树和影响的红色经济学家
王珏原名邹绍臣,1926年5月4日生于辽海之滨的辽宁省辽中县的一个小村庄。少年时代的王珏,曾在辽中县国民高等学校就读,因不满日本人实施的奴化教育,王珏有一次领头发动同学罢课而被学校定了一个“反满抗日”的罪名。
从学校毕业后,王珏组建了辽中县青年同盟会,并被推举为干事,开始了他的革命生涯。以后,王珏在辽南地区的辽阳、海城、鞍山等地打过游击,并担任过区委书记,县委委员、宣传部长等职。也就在这个时候,因考虑到家人的安全,他把名字改为王珏。
1950年8月,王珏考入中央马列学院即后来的中共中央党校学习,并于1954年1月提前毕业留校任教。自此以后,除了文革的几年外,王珏再也没离开过中共中央党校,直到退休。他先后担任过党校政治经济学教研室主任、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所长,中国市场经济研究会会长,并当选全国政协委员。
可以说,王珏把自己的大半生奉献给了党的干部教育事业以及经济学的研究和中国改革的探索。
早在青年同盟会时期,王珏就受到了经济学启蒙。在考入中央马列主义学院后,王珏选学了他喜爱的经济学。当时,恰好《资本论》的翻译者郭大力先生正在马列学院任教,是马列学院的经济学教研室主任。王珏就跟随郭大力学习,后来又跟随在马列学院授课的前苏联老师学习社会主义经济学。
在王珏五十年的教学和研究中,他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马克思的《资本论》和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探索上,并在市场经济、生产力经济、乡镇经济、区域经济、股份制经济等方面均有深入研究。
王珏已出版和发表的著作约1300万字。其中,90万字的《资本论解读本》是他在文革时期写成的。从1954年留校任教到1964年受到无端的批判,王珏用了十年精力,精心研读《资本论》,写出了90万字的《资本论解读本》,作为教材在校内印发学员,成为国内最初解读《资本论》的教材。文革结束后,王珏把《资本论解读本》加以整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三卷本的《重读资本论》。
其他代表性著作还有《简明政治经济学》、《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学四十年》、《王珏经济文选》、《王珏选集》、《劳动力资本论》、《劳者有其股——所有制改革与中国经济改革的社会主义本质》、《论现代化公有制——关于公有制实现形式的探讨》、《改革攻坚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丛书》、《迈向新世纪的中国经济改革》等。
其中,《简明政治经济学》获通俗读物奖、《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学四十年》获优秀出版物奖、《论现代化公有制》获12届国家图书奖、《中国的繁荣需要现代企业制度》获国家级优秀论文奖、《经济体制改革规划纲要(1988-1995)》获孙冶芳经济科学论文奖等。
作为我国颇有建树和影响的经济学家,王珏在从事经济学研究和教学中,很多理论观点一经提出,便引起了经济学界和中央高层的关注。
他较早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体制进行反思,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和市场调节(即市场经济)”的观点。在改革传统所有制基础理论方面,王珏提出应当把公有制的性质和具体(实现)形式区别开来以及“股份制的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等重要观点。
王珏对公有制本身的性质和特征也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现代公有制”和“劳动者个人股份所有制”理论。他还认为,保障和实现劳动者的经济利益是社会主义经济要解决的根本性问题,社会主义应使劳动力资本化,实现“劳者有其股”。
在国有经济改革方面。王珏首先提出了“抓大放小”和“国退民进”的宏观改革思路,并把建立“股份制的现代企业制度”作为微观上改革国有企业的总体方向。
王珏也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三阶段理论,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最终确立将要经过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初步结合、基本结合和完全结合等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是改革国有经济、发展民有经济和实现劳动者个人所有的现代公有制经济。
上述这些理论观点,用王珏自己的话来说,主要反映了三个基本问题:即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现代企业制度,劳者有其股、恢复劳动者的个人财产权。他认为,这三个问题实际上也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尤其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最根本的问题。
宏观改革优先和“劳者有其股”理论影响深远
对改革者和经济学者来说,上世纪80年代是一个风云际会的年代。思想的开放和对改革的憧憬使得学者们无所畏惧,纷纷提出自己的改革设想。在当时影响中国改革的诸多理论和流派中,以王珏为代表的宏观改革优先理论尤其引人注目。
该理论主要是针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选择什么样的战略,以什么为改革的突破口而提出的一种观点。它从中国经济实际运行的历史和现状出发,提出了宏观体制改革应当成为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和主攻点。
宏观体制优先理论的根据是建立在对“企业改革主线论”和“价格改革主线论”的分析与批评的基础之上,指出企业改革尽管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基础,但并没有触动旧的宏观管理体制,企业要求“松绑”不可能实现,企业改革本身不能代替宏观体制改革,不能解决需求膨胀的矛盾,更不能绕开价格改革这一关,企业改革不能带动改革的全局。
王珏认为,价格改革主线论试图通过“抓中间(指价格改革)、带两头”的战略,但缺乏可行性,无法解决价格补偿和通货膨胀等问题。因此,必须进行以企业改革为基础的宏观体制先攻战略,即通过抓两头带中间的牵“牛鼻子”战略,才能使改革得以顺利进行。
“抓两头”是指抓企业改革这头,适应市场调节的企业主体就出来了;抓好宏观体制这一头,调节总量平衡和结构比例的宏观调控机制就出来了,在此基础上从价值和使用价值上确保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大体平衡,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了,价格体制改革就是一个“放”字。可见,抓好了宏观体制改革,价格体制的改革就好比牵“牛鼻子”那样顺手。因此,对传统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既不能把价格改革作为突破口,也不能把所有制改革作为突破口,而必须走“制衡总量,宏观先改”的路子。
上世纪90年代后,王珏进一步提出了“劳者有其股”的理论,在学术界也引起了很大反响。王珏认为,国有企业真正到位的改革,应该是使“劳者有其股”,也就是劳动者应成为有产者、投资者。他说,劳动者股份所有制既不同于私有制,也不同于原始公有制和传统公有制。从价值形式看,财产属于劳动者个人所有;从使用价值看,则是社会化占有,是两者的统一。王珏认为,劳动者的个人财产权是社会主义最本质的东西,股份制在由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必须确立劳动者的主体地位。也就是说,不仅要使劳动者成为社会进步的主导力量和主要动力,确立劳动者的主体地位,而且还必须保证广大劳动者占有和分享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
股份制走向劳动者股份所有制,也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实现结合的必然结果。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的基本路径是:改革原有计划经济体制的基础,历经国有经济——民有股份制经济——劳动者股份经济三大主体公有制实现形式为基础的阶段,最终实现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融为一体,即完全结合。
王珏认为,要做到“劳者有其股”,首先应从所有制和产权制度的改革入手,基于此,他赞成在改革中调整和量化国有企业的资本结构。股份制企业改革应该推行“三一制”,即将三分之一的净资产量化给企业职工,作为补偿股补偿职工长期劳动所得,在补偿股基础上实行优惠股和投资股,这三种股占35%,使职工在身份置换中真正受益。剩余的65%,其中30%转为社保基金(落实到每个受保人),最后的35%可仍归国家所有但应逐步集中到关键领域和关键行业的骨干企业中去。这样,不仅使国有资本(资产)集中到它应该存在和发展的领域,发挥其主导作用,从企业的资产结构上也实现了多元投资主体,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广大国有企业职工也成为改革的最大受益者。
王珏的理论观点还有很多,有人曾把它总结成十点。如今,这位著名经济学家已经82岁高龄了,但仍没有停止自己的思考。
回顾自己的一生,王珏的评价是:前半生为劳动人民的解放而斗争,后半生则是为共同富裕而耕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