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观点评论
  • 5:信息披露
  • 6:时事·国内
  • 7:时事海外
  • 8:时事天下
  • 9:信息披露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环球财讯
  • A1:市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7:期货
  • A8:专栏
  • B1:公司封面
  • B2:上市公司
  • B3:中小企业板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B8:上证商学院
  • C1:理财封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港股直击·股金在线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股民学校/高手博客
  • C8:地产投资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披露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2008 年 6 月 18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7版: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7版: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居民通胀压力感受明显高于CPI涨幅 
    通胀治理抑或增长放缓
    两难选择渐显调控困境
    通货膨胀防治与宏观调控能力提升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居民通胀压力感受明显高于CPI涨幅 
    2008年06月18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唐震斌
      由于CPI自身的局限性(如不能反映生产资料价格的波动等),加上当前我国CPI的商品构成和权重设置不太合理,没有及时跟上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调整,再加上价格管制因素,导致我国现行CPI难以全面、真实地反映通胀压力。这不但使CPI涨幅低于居民的实际通胀压力感受,而且可能会弱化对通胀压力的预警功能。

      ⊙唐震斌

      

      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近几年我国物价呈温和上涨态势,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我国物价涨速明显加快,2008年前五个月 CPI更是同比上升8.1%,成为当前我国经济运行和宏观调控中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

      不过,普通居民对物价上涨的实际感受似乎比统计局公布的CPI涨幅更为强烈。中国人民银行近期发布的《2007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显示,居民和企业对整体价格水平上涨感受强烈,如居民对2007年整体价格水平的通胀压力感受达29.9%(其中对食品上涨幅度的感受为36%),明显高于2007年CPI4.8%的涨幅;并且预期2008年价格涨幅仍将维持在较高水平,为19.7%。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根据现行统计法则,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onsumer Prise Index,简称CPI)是反映一定时期内城乡居民所购买的生活消费品价格和服务项目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其中既包括城乡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各类消费品的价格,也包括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多种服务项目的价格,具体分为食品、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等八大类,各类产品(或服务)所占权重主要依据居民家庭的消费支出构成来确定,每年都根据上一年的实际情况做一些小调整,每五年做一次大调整。根据公开信息和笔者推算,上述八大类商品(或服务)所占权重分别为33.6%、5%、9%、4.4%、11%、9.3%、14.5%、13.2%。

      由于CPI主要用于衡量居民生活费用的变化,只反映与居民即期消费密切相关的消费品和服务项目的价格变动,故不直接包含投资品和资产项目(如股票、房地产等)的价格波动。

      为此,笔者分析居民通胀感受高于CPI涨幅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由于CPI是居民各项消费和服务项目价格的加权平均数,因此必须综合反映八大类商品(或服务)的价格变动趋势,经过涨跌因素抵消之后,最后公布的数据就比较适中,不会太高。如今年5月份八大类商品(或服务)中五涨三跌,当月CPI同比上涨7.7%,而与居民生活最密切的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19.9%,其中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37.8%(猪肉价格更是上涨48%)、油脂价格上涨41.4%、鲜菜价格上涨10.3%、粮食价格上涨8.6%、水产品价格上涨18.3%,必然导致居民的通胀压力感受出现偏差。

      2、我国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但没有直接纳入CPI,导致住房价格涨幅没有得到充分反映。由于国内投资渠道狭窄、投资机会较少,许多资金涌入相对有利可图的房地产市场,致使近年来我国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几年之内就翻了数倍,涨幅明显超过普通商品物价的上涨速度。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房地产市场的政策措施,但效果并不明显,大部分城市的房价继续攀升。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1%,涨幅比上季度高0.8个百分点。表明房价涨势未止。

      3、CPI的商品构成和权重设置不太合理,没有及时跟上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调整。由于食品、烟酒、衣着在CPI中占将近一半的比重,导致教育、医疗、电信等与居民生活直接相关的消费项目在CPI中所占权重并不相称,而这些项目的价格近年来上涨幅度较大,使得这些价格的上涨在CPI中未能全面地反映出来。

      4、由于CPI主要用于衡量居民生活费用的变化,故难以反映整个社会经济的总体通胀压力。我国长期以来“重投资,重出口,轻消费”,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消费尚未成为引导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自1999年以来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对GDP的贡献率逐年下降,尤其是从2003年开始降至40%以下,明显低于国际上60%左右的平均消费率。另外,我国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与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尤其是近年来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持续下降。由于CPI主要反映与居民密切相关的消费品及服务项目,故其代表性受到很大局限,难以用来衡量整体物价水平。

      5、CPI未能充分反映资源和公共服务类商品的稀缺程度及市场供求情况。一方面,资源和公共服务类商品的价格受到政府的管制;另一方面,资源和公共服务类商品在CPI中的权重偏低,致使CPI未能真实地反映通胀压力。例如,石油能源在CPI中权重仅为1.2%(美国CPI中能源占6%的权重),导致近几年国际油价大幅上涨的因素没有在我国CPI中充分体现出来。

      6、价格管制延缓了通胀压力,使CPI无法全面、真实地反映通胀实情。为了缓解通胀压力争取时机,我国采用了价格管制的方式来抑制物价上涨,价格管制的对象既包括电力、煤炭、化肥、成品油等上游产品,也包括粮食、牛奶、食用油等常用食品,他们的价格波动难以合理地传递和反映到CPI的变化之中。因此,在价格管制背景下,CPI很难如实反映市场供需格局和实际通胀压力。

      今后,我国的物价统计指标(尤其是CPI)也要与时俱进,进行重大变动和调整。历史经验表明,前苏联和巴西在与我国类似的阶段都对统计指标进行了重大改革。

      (作者系经济学博士,高级经济师,现为宏源证券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